首页> 拾味中国

一张饼的人间情怀

作者:温轩责编:君君时间:2022-09-26

麦饼曾经是温州永嘉人出行的必备口粮,它个头硕大,一张就足有一斤重,保存时间久。永嘉山路远,楠溪江水长,远行的游子就带着麦饼、怀着乡愁走南闯北。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穿越历史长廊,永嘉麦饼在舴艋舟停靠之地抚平饥饿,也慰藉了在外游子思乡的愁肠,更逐渐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符号。

图源:浙江宣传

市井长巷里,麦饼聚拢了烟火,摊开了人间。

用麦粉包裹咸菜和鲜肉,用木槌捶成扁圆形,在平底铁盘中煎至两面发白,再转到烤炉中焙硬。外皮酥酥脆脆,“咔嚓”一口下去,食之松脆、喷香。

一人料百味,一味总关情。

图源:浙江宣传

麦饼这一味历经多朝的民间美食,每个年代似乎都有关于它的诗词歌谣传诵于民间,仿佛诉说着当地人对麦饼的别样情感。

1600年前南北朝时期,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他纵情山水,游迹遍及温州各地,其创作的诗词吸引了孟浩然、陆游等人前来“打卡”,苏轼、杜甫、李白等人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孟浩然在写下诗句“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后,或许也曾靠麦饼抚慰过愁绪。一千多年后,永嘉麦饼制作者们将孟浩然的名句和永嘉山水画在了麦饼上,成为了“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活动中的一抹亮色。

永嘉地处浙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古时考生进城赶考,要踏过蜿蜒迂回的山间古道,越过石桥横亘的溪涧,可谓是跋山涉水,麦饼正是这漫长旅途的便携之物,这便有了清朝的《楠溪竹枝词·麦饼代饭》:

“四月村村麦饼香,田姑争说裹糖霜。明朝郎要入城去,胜抵三餐贮布囊。”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建立,红军战士们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攻陷城池、开放监狱、打土豪、分田地,成为插入浙南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深受群众拥护。永嘉农民们将自家的麦子拿出来做成麦饼送给红军战士,于是便有了“永嘉麦饼喷喷香,送给战士们当口粮。吃饱肚子精神好,紧握枪杆上战场”的民间歌谣。

如今,麦饼是上班族的下午茶点,是学生们放学后的一味念想,是村民们招待远方客人的伴手礼,更是在外游子行囊里的家乡味。

要做好一张麦饼,当地人颇有讲究:和面需要手法,水油比例不能记错,烘焙时间把握是关键。

在永嘉,曾经几乎家家都会做麦饼。有的人在巷子口支一个摊子、摆个铁桶,就是一家的生计行当。如今,麦饼已成为永嘉的一张名片,麦饼店更是遍地开花。

但渐渐地,也出现了麦饼产业缺乏行业标准、手艺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技艺转型升级受阻等“成长中的烦恼”。

要壮大麦饼产业,仅靠小打小闹是不行的。为此,永嘉一直在探索新路径,从制作标准化、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一一破题。

把一个地方的小吃做成产业、做出规模的先例不在少数。几年前,永嘉县成立了“麦饼办”,制定了《永嘉麦饼制作技术规程》,让麦饼产业有了统一的培训内容和制作工艺等。

图源:浙江宣传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永嘉县举办多届“楠溪江麦饼王”大赛,为商家和互联网营销策划公司牵线搭桥,打通线上线下产业链。此外,还举办麦饼职业技能培训班,开设理论、策划、营销等方面课程,让学员既能做“麦饼师傅”,又能当“麦饼老板”。

永嘉县还成立了麦饼协会,在打造品牌、提升规模上谋求新思路新方法,“王大妈麦饼”“老师母麦饼”等一批家喻户晓的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麦饼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寿桃”“生日蛋糕”,不再只是永嘉游子果腹的干粮,成为了饱含深情寓意的食物。

如今,全国已拥有500余家永嘉麦饼店,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街边零散的麦饼小作坊迎来了华丽转身。

似乎很少有一种文化可以比民俗小吃渗透得更快、更接地气。

“冷水冰冰,蚊虫叮叮;爬爬山岭,啃啃麦饼……”

这是流传于永嘉的一句关于麦饼的俗语,近来也被年轻人唱进永嘉方言版的RAP里,一度风靡了朋友圈。

这几年,“麦饼西施”“麦饼妹”“楠溪游侠”等一批本土的网红带货主播异军突起,永嘉麦饼也以更加年轻、活跃的面貌,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里。

图源:浙江宣传

都说吃酒、吃茶、吃麦饼,而在年轻人的世界里,麦饼还有更多的“打开方式”。在网红店花开麦饼屋,“麦饼+咖啡”这一乡野与殿堂的“混搭”销售模式,正好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远在意大利普拉托华人街地标性建筑“香满楼”里,来自永嘉的“中国式披萨”,每天限量供应,往往供不应求。永嘉的塘头麦饼更是在一些在外温商的推荐下,把业务做到了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让许多老外赞不绝口,不断拓展着永嘉麦饼的海外市场。

一张特色麦饼,一方百姓生计。

对永嘉人来说,脚步走得再远,只要闻到麦饼的香味,就是家的味道。从记忆中的充饥主食到今天的特色小吃,从家门口的路边摊到遍布世界的品牌店,麦饼承载着一代代永嘉人的深情,也回赠了永嘉人富足的生活。(温轩)

文章来源:中国网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