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这就是和田人 | 沙漠边养出“黄金蟹” 墨玉养蟹人书写生态致富传奇

2025-09-15 13:30:01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墨玉县,秋阳洒在南坪水库与东风水库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谁能想到,这片曾被认为“连草都难活”的戈壁之地,如今竟成了肥蟹满塘的“聚宝盆”——墨玉县喀瓦克乡南坪水库的袁以忠,用昆仑雪水养出了“南坪雪蟹”;扎瓦镇东风水库的程刚,让绒螯蟹在沙漠边鲜甜上市。两位养蟹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发展画卷中,写下了属于普通人的生态致富传奇。

“你看这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螺蛳!”在喀瓦克乡南坪水库边,和田科晖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以忠蹲下身,伸手掬起一捧水,指尖的水珠映着阳光,格外透亮。2021年,他第一次把阳澄湖蟹苗运到这片沙漠边缘的水库时,卡车刚停稳,围上来的老乡就忍不住摇头:“袁总,这沙漠边上的水,能养活娇贵的螃蟹?”

袁以忠没急着辩解,只是指着水库里翻腾的浪花给大家看:“这是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凉得透心,水里藏着的螺蛳、鱼虾,都是螃蟹最爱吃的天然饵料。”投放蟹苗那天,他戴着橡胶手套,把小巧的蟹苗小心翼翼地倒进网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直到看见几只小螃蟹顺着网箱边缘爬进水里,还调皮地举着小钳子“挥了挥”,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当时就想,只要它们能活下来,咱墨玉人就能吃上自己养的螃蟹。”

如今四年过去,南坪水库的蟹塘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了2000亩。今年5月,1.5万斤优质蟹苗投放入水时,游客唐德阔特意赶来帮忙,捧着蟹苗的手都有些激动地发抖:“我吃了三年这儿的螃蟹,蟹黄满得能流油,今天总算亲眼见着投放的样子,这体验太特别了!”

为了让这片水库里的螃蟹有“专属名片”,袁以忠给它们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南坪雪蟹”。“雪水养出来的螃蟹,壳子亮得发光,肉质甜丝丝的,哪怕清水煮,都带着昆仑山的清冽劲儿,这名字得配得上它!”今年,他还成功申请了“南坪雪蟹”商标。说话间,他用网兜捞起一只青灰色的螃蟹,蟹爪在网兜里有力地蹬着,阳光洒在蟹壳上,泛着诱人的光泽。如今的南坪水库边,每天都有工人划着小船巡查水质、投放饵料,忙得热火朝天,满是丰收的盼头。

而在墨玉县另一端的扎瓦镇东风水库,养殖户程刚正拿着捞网在水边转悠,时不时弯腰查看水里的情况。2015年,当他提出要在这沙漠边上养螃蟹时,家里人差点跟他吵翻。“刚子,咱这地方一年到头没几场雨,连庄稼都得靠天吃饭,你还想养水生物?”姐姐的劝诫里满是担忧,可程刚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那段时间,他背着水壶,在东风水库边转了整整半个月。白天记录水温、观察水流,晚上就在家里查资料、学技术,最后拍着胸脯跟亲友说:“这水是纯纯的昆仑雪水,日照又足,温度也合适,螃蟹肯定能长好!”可创业的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第一批蟹苗投下去没几天,就有几只翻了肚子。程刚急得满嘴起泡,连夜开车赶往和田,找水产专家请教。

回来后,他把家“搬”到了水库边的简易棚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测水质、调饲料,午饭就啃几口馕对付。有次遇上沙尘暴,狂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他裹着棉袄守在网箱边,眼睛死死盯着水面,生怕风把蟹苗吹跑。“那时候就憋着一股劲,别人越不看好,我越要干出个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秋天,程刚第一次从东风水库里捞起成熟的绒螯蟹时,手都忍不住发抖。他把螃蟹放进盆里清水煮熟,剥开蟹壳的瞬间,金黄的蟹黄立马流了出来。“你尝一口,甜的!”他把螃蟹递给路过的老乡,看着对方惊讶又满足的表情,眼眶一下子红了。如今,他的蟹塘每年能产出10到12吨螃蟹,不用运到外地,在和田本地就被抢购一空。“昨天还有饭馆老板打电话,说要订明年的货呢!”程刚笑着指了指水库边的简易房,“明年我想再扩几亩,让周边更多老乡来干活,一起挣钱,日子才能更红火!”

如今,漫步在墨玉县的水库边,再也不见往日“黄沙漫天”的景象。喀瓦克乡南坪水库旁,游客们围着“南坪雪蟹”塘拍照打卡;扎瓦镇东风水库边,工人正忙着把刚捞起的绒螯蟹装上车,准备送往市场。这些在沙漠边缘长大的螃蟹,不仅爬进了当地人的餐桌,更爬进了大家致富的新日子里。

“以前谁能想到,沙漠边上还能养出这么好的螃蟹?”一位老乡笑着说。可袁以忠和程刚心里清楚,这不是奇迹,是昆仑雪水的馈赠,是不服输的韧劲,更是新疆这片土地上,人们敢想敢干的精气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周年的时光里,像他们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用双手把沙漠变成“水乡”,让生态致富的故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越讲越响亮。(刘绍斌、库尔班江・麦图荪)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