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云南的他,登上文艺晚会《正义必胜》!

2025-09-08 14:54:1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星光与敬意交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盛大上演。第四场“共同的黎明”中,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凝重深情。伴随着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悠扬的旋律,云南籍青年文艺工作者扎西顿珠身着民国素衫亮相。他以“青年画家”形象伫立在舞台中央,歌声里藏着对外国援华友人的不舍,更饱含对胜利曙光的期盼,将观众拉回那个烽火连天却充满希望的峥嵘岁月。

云南网记者专访扎西顿珠,听这位扎根云南、深耕艺术的青年演员,讲述这场“与历史对话”的演出背后,关于感动、坚守与使命传承的故事。

致敬历史隔空对话抗战文艺先辈

“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参演,扎西顿珠感触良多。“接到参演通知时,我没问要演什么角色、唱什么曲目,赶紧协调好手头工作,第一时间奔赴排练场。”

当得知自己参与的节目是情境演唱,音乐剧专业的敏感度让他对《不朽的旋律》充满期待:“这不只是融合了话剧张力、舞剧美感与音乐感染力的情境表演,更是用艺术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舞台上,他扮演的“青年画家”,虽无人物原型,却像一块鲜活的“历史拼图”,拼凑出当年无数在战火中坚守的文艺工作者群像。“那时的文艺战士,从不是孤军奋战:可能是在破庙里就着油灯画抗战宣传画的学生,可能是在战壕里用炭条记录战士冲锋身影的文艺兵,他们以纸笔为‘武器’,以作品为‘火把’,哪怕饿着肚子,也要为同胞燃亮希望。”

扎西顿珠在排练中反复琢磨这段历史,常常自问:“若身处那样的黑暗岁月,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始终朝着黎明的方向创作?”为了找准角色的“魂”,他在细节上反复打磨。“每次站上舞台,攥着道具画笔的手都会忽然有了重量,仿佛真的站在八十年前的历史场景里,与那些坚守的先辈隔空相望。”

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看着台下抗战老战士的白发在灯光里泛光,扎西顿珠忽然明白:这场晚会不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以艺术的方式,替先辈们看看他们用热血守护的“黎明”早已照亮大地,替他们把未完成的“创作”继续下去。“这既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传承。”

传承使命以文艺之力接续先辈征程

“我们演唱的《红河谷》《啊,朋友再见》并非普通曲目,而是对白求恩大夫、飞虎队等外国友人的‘隔空致敬’。”他坦言,排练时总想起家乡云南的抗战记忆——飞虎队战机掠过滇西天空的轰鸣,滇缅公路上中外友人携手修路的身影,“这些历史让我明白,舞台上的歌曲唱的不只是离别,更是‘虽远隔重洋,却并肩作战’的情谊。”

“从飞虎队到滇缅公路,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英雄的故事。”这份对家乡历史的深情,让他对“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理解。扎西顿珠认为,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回忆过去”,更需要青年文艺工作者用“新视角”讲好历史故事。

此次参演《正义必胜》文艺晚会,更让他坚定了做红色记忆“传声筒”的决心。“先辈们用文艺为民族‘扛枪’,我们这一代就该用作品为时代‘立传’。”他特别想对家乡的青年同仁说:“把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脉搏绑在一起,就是在续写先辈们未完成的使命。”

“‘正义必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真理,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扛起的信念。”谈及未来,他语气坚定:“我会带着云南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创作出更多好作品,把抗战故事、云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往后的创作,我会多一份踏实——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演戏、唱歌,更是在传递历史的温度、传承先辈的精神,不能辜负先辈们拼命守护的这个时代。”

扎西顿珠

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演员、音乐剧演员、影视演员,主演音乐剧《鸟巢吸引》《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主演电影《芳香之城传奇》、电视剧《香格里拉》等。

云南网记者:牟燕红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