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在非遗中遇见云南】白族扎染:蓝白经纬间的旅居新叙事

2025-06-13 14:37:55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蓝色、白色,给人一种纯粹、净透的舒适之感,当这两种色调在素布之上“开花”之时,也透露出白族人民“清白传家”的哲学与慢生活美学。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沿着青石板路走进云南大理喜洲周城村,在湛蓝天空下,追寻随风摇曳的扎染布,旅居下来,在蓝白经纬间找寻旅居生活的新可能。

(高丙芸供图)

从游客到“新村民”的身份重构

扎染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其“可参与性”。当扎染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而是成为人们亲手制作,能够随同自己一起“走街串巷”的艺术品时,文脉的传承已然跨越时空、地域的界限,通过具象的事物将生活的本质传递出来,吸引人们找寻生活本真,成为“留”下来的新引擎。

从“游”到“留”,从“旅”到“居”的转变,印证着当下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生活表象的安逸和舒适,更多的是心之所安、文化共鸣的结果。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供图)

在周城村的民宿墙上,常挂着住客留下的扎染作品:有北京程序员用“夹缬法”制作的几何纹样挂毯,有成都画家手绘的扎染屏风,还有大学生团队设计的扎染版《千里江山图》。住客在这里,可以跟着传承人学习“绞扎法”,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衬衫;可以在扎染体验店里,通过调靛蓝、捆扎布料、晾晒成品的完整流程,感受“从素布到艺术品”的创造乐趣。这种“技艺即生活”的设计,让旅居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扎染文化的共同创作者——当亲手染制的扎染布成为房间装饰、日常服饰,旅居便升华为一场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

(高丙芸供图)

“很多人来了就不想走,干脆租下老院子改造成工作室。”大理民宿主人的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新村民”的故事——有人辞去城市工作开起扎染文创店,有人带着孩子来上学只为让孩子跟着老匠人学扎花,甚至有外国背包客在染坊学徒半年,离开时带走一本写满中文笔记的扎染手册。

扎染里的“慢生活”美学

扎染承载的“清白传家”哲学与慢生活美学,吸引着逃离都市焦虑的人群在此建立新的生活坐标系。“白族讲究‘清白传家’,这蓝白二色既是手艺,也是日子。”这种将非遗融入日常的生活哲学,吸引着越来越多寻求“慢生活”的旅居者。在扎染工坊改造成的共享空间里,清晨是老匠人教授基础扎花课,午后变成咖啡沙龙,染缸旁的长桌既摆着靛蓝染料,也放着笔记本电脑——年轻的数字游民们在这里一边处理工作,一边等待布料完成浸染。“看着蓝色慢慢渗进布里,好像时间也变得有质感了。”来自深圳的自由撰稿人说。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供图)

当扎染从商品转化为生活方式符号,旅居便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主动选择——人们不再是短暂停留的游客,而是以扎染为纽带,与周城村建立情感联结的“在地生活者”。

在周城村,扎染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一种可触摸的生活提案:它让旅居者在亲手捆扎的绳结中感受时间的重量,在靛蓝的自然晕染里理解“慢即是快”的哲学,在与老匠人的交流中建立跨代际的情感连接。

当蓝白布料随风飘动,它不仅是非遗的物质载体,更是一片承载着生活想象的精神原乡——在这里,每个人都能通过参与、创造、分享,找到属于自己的旅居答案:或许是开一家扎染工作室,或许是在老院子里住上三个月,又或许只是带着亲手染制的方巾离开,却把对“清白生活”的向往种进了心里。扎染的旅居新可能,本质是让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重新发现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暮色中,住客穿着自己染的扎染衬衫走在村巷,石板路上投下蓝白相间的影子。这片浸润着千年技艺的土地,正以蓝白为经纬,编织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旅居梦想。(刘永梅)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