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牧民变绣娘!木垒这个村把非遗“绣”出国

2025-06-05 10:51:54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阿娜尔,走,上班去!”“好的姐妹,走!今天咱们刺绣厂可是又接了个来自乌鲁木齐的大活!可得抓紧!”近日一大早,木垒县博斯坦乡博斯坦村的村民阿娜尔就被同事从家中叫走,赶往乡里的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上班。

近日,木垒县博斯坦乡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绣娘正操作全自动刺绣机制作刺绣产品。常谊谊摄

步行5分钟,公司就在乡政府大院内,这里有和阿娜尔一样的62名同事,她们有个统一的称谓——绣娘。

公司车间里热闹得像过节,绣娘们麻利进入状态:或操作刺绣机自动作业,或踩踏缝纫机手工制作,裁剪、缝制、接线、压线、锁边,刺绣机规律地吞吐彩线,缝纫车床轧出整齐的针脚,一件件花样优美的耳饰、头饰、包包、领带、衣物等哈萨克族刺绣产品在大家的巧手下诞生。公司客服室内的电话也响个不停,客服人员正忙着接听来自各地客商的订购电话。

“如今,我们这个厂子的产品四成热销国内,六成销往国外,效益好得很!去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叶斯台指着厂房内热火朝天的刺绣生产场景自豪地说。

近日,木垒县博斯坦乡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绣娘们正操作电动缝纫机制作刺绣产品。常谊谊摄

大力发展刺绣产业,是博斯坦乡助推村民增收的“破局”之举。该乡距离木垒县城约35公里,多年来这里都是传统牧业区,常住人口仅5000人左右,传统放牧单一的收入方式曾长期制约这里的发展。

“男人们四季转场放牧,妇女大多赋闲在家照顾孩子,可孩子上学后,妇女腾出手来却没事干,我们走访后发现,村里的妇女都有过硬的刺绣本领。”博斯坦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叶尔江•阿合麦提说,哈萨克族刺绣是民族手艺,素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族妇女,自古擅长刺绣技艺,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依靠这种技艺赚钱。为此,当地进一步挖掘潜力资源,将乡政府内一栋楼腾了出来,立足发展本土特色刺绣产业。

2012年,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据叶尔江・阿合麦提介绍,10多年来,乡里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企业成长:聘请专业刺绣师傅手把手教学,鼓励农村妇女从家中走出,利用农闲时间开发创新刺绣产品,在坚持独特的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借鉴其他民族刺绣方法,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帮助企业采购现代化刺绣设备,让绣娘们的绣法更加多元、图案更加精致、选材更加丰富。此外,还帮助公司搭建起销售平台、开拓市场,使绣娘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阿娜尔已在公司干了13个年头,她说:“农闲时就来这里上班,刚来的时候每月工资是2000多元,现在设备也先进了,是机绣,每月能拿4000多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去年我还买了辆小轿车。”

政府支持让企业迅速壮大。如今,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了一家集服装设计、产品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传统服装和刺绣加工生产基地,可生产挂毯、帷帐、饰巾、鞋帽、衣物等5大系列100多个种类的哈萨克族刺绣产品,月订单量供不应求。

“我们的产品主要以哈萨克族刺绣嫁妆以及各类旅游业刺绣产品的代加工为主,现在主要销往北疆的阿勒泰、伊犁等地区,最远销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外市场。”叶斯台表示,木垒哈萨克族刺绣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为企业刺绣产品赋予了品牌附加值,今年,他打算扩大宣传,进行网络直播,线上引流、线下销售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力争今年年产值能突破1000万元。

从毡房绣架到自动化车间,博斯坦乡用13年时间将民族技艺转化为产业优势。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产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随着“一带一路”商贸通道的延伸,这座边疆小乡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着民族工艺与现代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常谊谊、曾宪涛)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