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河南栾川:从“山水引客”到“文化圈粉”

2025-05-15 11:07:49

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有着一座独特的山城——栾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伊水栾山的瑰丽画卷。

提起栾川,人们脑海立马浮现的或许是“远赴人间惊鸿宴”的老君山、“竹海飞瀑”的重渡沟、“地下仙境”的鸡冠洞。

远不止这些名山奇境。细看栾川,散落山水间的众多宝藏村落,同样值得停下脚步好好看看。

从非遗进景区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再到古村落保护传承,栾川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呈现了一幅立体鲜活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

深耕非遗让“流量”变为“留量”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早期的重渡沟村,依托万亩竹林、绿水青山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其典型的“景村一体化”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标杆。

5月4日,假日期间的重渡沟景区游人如织。竹海深处,一家以非遗竹编技艺为主题的“竹隐山房”民宿格外雅致。庭院内竹影婆娑,民宿以竹编艺术作品装饰贯穿整个空间。特设的竹编体验区内,民宿管家张杏巧正在演示竹编技法,游客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学习这项指尖流淌的千年技艺。

“民宿的竹编特色跟景区融为一体,每逢节假日,提前一个月就订满了。游客不仅能品竹叶香茗、尝竹笋烩菜,还能带走亲手制作的竹编工艺品。”张杏巧说。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观光游正向深度体验游转变,作为传统景区的重渡沟同样面临迭代升级的困境。

经过多方调研和探索,重渡沟景区总经理刘海峰终于找到重要突破口:“我们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赋能景区文化内涵,通过非遗赋能打造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让游客从‘到此一游’转化为旅居栾川,真正带动景区多元消费。”

说干就干。2021年起,该景区通过“非遗点亮老家河南”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和青年乡村营造行动、高薪聘请非遗传承人表演、定期给村民们开展非遗培训,确立深化“非遗+旅游”模式,实现了从传统观光向文化体验的转型。

“民宿集群是景区一大特色,自然要率先作出改变。过去是拼床位、拼价格,同质化竞争严重。”刘海峰说,如今,景区通过聘请设计师、出台改造补贴等政策,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打造“一宿一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不只民宿。当记者走进重渡沟景区“一线织忆”纺织坊时,立即被这家清新雅致的作坊深深吸引。色彩斑斓的纺织线团、琳琅满目的织布制品、创意十足的粗布贴画……不少游客正在选购心仪的纺织产品,体验纺纱织布、土布拼贴画。

“一线织忆”纺织坊负责人说,这里原来只是一家经营不善的普通服装店,通过非遗空间改造后异常火爆,游客不仅能实地体验非遗,还能把非遗技艺“带回家”,真正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如今,漫步重渡沟景区,便可以“一步一非遗”。非遗展演广场上,不仅有非遗美食,还全天候上演狮王争霸、川剧变脸、抖空竹、顶大缸、水流星等非遗表演。“这是今年我们第二次来重渡沟,不仅能看山看水,还能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两全其美。”来自郑州的市民赵先生说。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供给,实现双向赋能。

距离老君山不足5公里的伊和家染文化民宿,依托栾川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把栀子、艾草、山柰等植物颜色“搬运”到织物上,将粗布印染非遗技艺开发得淋漓尽致。

蓝染印花布、药草染床品、香草纯露……因融入非遗,民宿变成了集非遗手作、书吧、茶饮于一体的美学空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助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金名片,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发展。”粗布印染技艺非遗传承人王丹凤说。

当下,栾川县已形成老君山、重渡沟、龙峪湾、县城四大民宿集群,一幅乡村旅游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它们通过强化非遗技艺的延伸利用,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文旅新动能。

绘就“兰”图小蕙兰撬动大产业

幽兰空谷,自吐芳华。栾川县合峪镇位于伏牛山蕙兰产业核心地带,是《本草纲目》记载的蕙兰原生地之一。

随着近几年全国兰花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兰花消费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独树一帜的栾川蕙兰文化产业园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来看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7条研学线路吸引全国各地学子前来体验育苗、制香;兰花啤酒、兰茶饮、兰花主题茶具等几十类文创产品,让“我到栾川来,带走兰花草”成为旅游新时尚……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一株小小的蕙兰如何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合峪镇便兴起蕙兰种植。这里的人们没有止步于种花卖苗,而是用文化为小小蕙兰插上腾飞的翅膀,将产业链不断拉长。

兰花茶、兰花酒、兰花画等文创产品不断问世,兰花市集、主题民宿、交易中心、科研基地等新业态相继涌现,一株小蕙兰的价值被开发到极致,正是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栾川蕙兰文化产业园,60间日光玻璃兰棚占地12000平方米。“过去养蕙兰以散户为主,靠天收。现在兰棚配备了智能温控和水肥一体化装置,大大节约了农户的培育和交易成本。”蕙兰种植大户苏丙乙说,自己正是在村集体带动下,投身蕙兰产业,2年内实现脱贫,陆续带动1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蕙兰文化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正按照种植培育区、配套产业区、民宿庭院区、生态文化区、融合发展区“一园五区”分类打造,完善培育、保种、研学、展览、交易等功能,“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品质最好的蕙兰特色园区。”

如果说文化是蕙兰产业的灵魂,那么科技便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利器。蕙兰生长周期长、育种难度大,曾一度成为镇上蕙兰产业发展的桎梏。如今,通过与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科研团队突破蕙兰组培技术瓶颈,一株株试管苗正在改写育种史,蕙兰开花周期从3—5年缩短至3—5个月。

兰花种植不只是“美丽经济”,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这盆蕙兰看着不起眼,但市面售价达上百万元。”合峪镇党委书记吉磊指了指面前的蕙兰说。

4月下旬,一年一度的栾川蕙兰产业发展大会在合峪镇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5万余名兰花从业者、爱好者及游客,共品兰韵、共商发展。这次盛会,实现蕙兰交易额2.43亿元,综合收益超2.6亿元。

“从散户种植到集群发展,目前,蕙兰产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辐射带动全镇3000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从分散到集约、从单一到融合,蕙兰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吉磊说,从实践来看,“文化+”让兰花产业前景更广阔。未来,我们将持续完善蕙兰文化产业链,不断擦亮“栾川蕙兰”特色产业品牌。

小小蕙兰的故事还在持续。这里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创意运营唤醒沉睡的古村落

美丽的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在栾川县秋扒乡白岩寺村,时光仿佛被山岚浸润得绵长。

初夏,晨雾缭绕,青石板路蜿蜒。几处老宅经修缮化作禅意民宿,“霍比特”小屋隐于金丝楸林间。千年白云寺被群山环抱,香火余韵仍萦绕檐角。

古屋、古树、古寺是白岩寺村的三张名片。“结合白岩寺村的特点,我们打造了以‘禅娱交融、修身康养’为主题的‘云上白岩’乡村旅游度假区。今年‘五一’假期刚开业,接待游客1.2万人次,民宿收入5万元。假期每天满房,现在的预订量也不少。”秋扒乡文旅办主任王钰熙介绍。

老屋改造的“青年养老院”散落山间,木栅栏围起一方静谧。青年艺术部落飘出缕缕咖啡香,美术展上孩童的作品画出纯真世界。

在白岩寺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秋扒乡与河南省三石云合实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整村开发运营。以该村寺上组为核心区域,改造约650平方米的康养院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住宿、咖啡、餐饮、禅修等旅游业态,打造康养主题民宿聚落。

行走在伊水栾山之间,每一个转角,都有可能和一处古村落不期而遇。这些古村,留住了乡愁,留住了文化,也留住了一笔来自先民的财富。

在白岩村,村集体以土地、房屋等硬件设施入股,运营商投资部分软装、参与项目运营,双方按比例分成。“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我们预测,平均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50万元,参与的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王钰熙说。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栾川留存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和1栋历史建筑,均已进行挂牌保护。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还留存着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入围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名单。2024年,该村游客突破3.5万人次,研学收入超200万元。

古村保护要如何“丝滑”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大王庙村做对了哪些?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离不开乡村文化资源的唤醒。2020年,石彩芳作为文产特派员来到大王庙村,担任洛阳百芳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大王庙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为载体,带动村民更新观念,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和生态资源。

“古村落是基础平台,红色文化是发展底色。”石彩芳说。李家大院、孙家大院等旧民居住址,河南大学农学院、林学院旧址都是村里的宝贵财富,这些先前破败的民居旧址有着很好的研学和民宿基础,我们以此打造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研学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教育基地,培育了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在大王庙村,记者看到几个四合院正在进行外立面改造、院落及房屋空间优化、完善配套设施等工作,300余平方米的老茶树茶馆也即将投入运营。

“今年我们还将利用3D投影等数字技术助力传统古村落建筑文物保护,对李家大院、孙家大院等传统豫西民居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在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增加智能扫码语音讲解系统和数字打卡地图。”石彩芳说。

传统村落承载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与一代代村民和谐共处。保护传承优先、活化利用惠民,是栾川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整体思路。在栾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随章看来,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而带动相关地方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才能使栾川县的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山水之美到文化赋能,栾川正成为更多人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