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特行动”83周年:薪火情谊弥足珍贵——“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江山站)现场见闻
四月的晨光穿过朱氏祠堂的镂花木窗,在青石板上织就时光的经纬。4月17日上午,“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江山站)在长台镇长兴村举行,83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跨国营救记忆,在耄耋老人的讲述与年轻一代的凝视中重新鲜活。
活动嘉宾们了解“杜立特行动”与长台的今世前缘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行动”的余波激荡浙西群山。江山境内先后有6名美军飞行员获救,其中3人的命运与长台镇紧紧相连。5号机组成员丹佛·特鲁洛夫和约瑟夫·曼斯克坠落在在贺陈村(现为贺新村)的山林间,而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中尉的降落伞,则飘向了张村乡的苍翠竹海。
“那天夜里的轰鸣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今年96岁的长兴村村民朱青麟是“杜立特行动”大营救事件的亲历者,83年前的今天,还是六年级学童的他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第二天上学时,路上围满了人,大家都不知道那两个外国人是谁。后来找来江山县中的周仁贵校长用英语和他们交流,才知道他们是美国飞行员。”当年周仁贵校长和镇公所用32块法币雇黄包车护送飞行员的情景,在朱青麟布满皱纹的脸上折射出骄傲的光彩。
廖明发父子向克利福德讲解家族相册里的故事
同样是那段历史亲历者的廖明发老人也来到了现场,他的儿子廖群雄带来了一本相册,里面放着的是这些年廖家与被营救的3号机领航员奥祖克后代往来的照片,其中泛黄的老宅照片与当代的彩色合影交相辉映。83年前,奥祖克迫降跳伞降落在张村乡龙头店村附近的山坡上,被廖明发的父亲廖诗原等人救起后,在这座老宅里得到了他们一家的悉心照料。2012年,廖明发一家搬迁前,廖家人特意留下了影像记忆;2023年9月,修缮一新的廖家祖宅成为中美人民友谊的永久见证。
活动嘉宾们观看“杜立特行动”大营救主题情景剧《一碗鸡蛋面》
与此同时,当情景剧《一碗鸡蛋面》的幕布拉开,时空在舞台上奇妙重叠。舞台上“村民”将珍藏的鸡蛋面捧给美国飞行员吃时,台下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后代克利福德眼含热泪。“在食不果腹的战争年代,这份馈赠胜过千言万语。”克利福德的父亲虽未参与“杜立特行动”,但曾在中国执行过104次飞行任务。“我来到这里是为了纪念我父亲在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我也非常珍视我们与中国人民之间的这份友谊,尤其是在现在,更需要这样的记忆锚点,让年轻一代记住它。”
美籍记者Alexander Bushroe向廖明发了解“杜立特行动”大营救事件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来自《上海日报》的美籍记者Alexander Bushroe在活动开始前一直坐在廖明发老人的身旁,他的母亲曾与杜立特的孙辈们是高中同学,这段渊源让他对中美民间友谊有着更深的理解。“作为美国人,我在学习这段历史时,是从美国的视角出发的。然而,现在我在中国生活,并有机会来到此地,我也希望从中国人的角度学习这段历史。”Alexander Bushroe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两国人民曾经的美好关系,并从中学习。“作为一个常住中国的美国人,我希望我们无需争执,而是应该携手共进。”
克利福德被情景剧《一碗鸡蛋面》感动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而人性的光辉总能穿透时空。1942年,当江山人民将家里最珍贵的鸡蛋面递给美国飞行员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碗食物,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善意。83年后,当美国飞虎队后代含泪凝视舞台上的情景剧,当美籍记者用笔触记录下这份情谊,历史的回声再次响起。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份民间的温情却从未褪色。它提醒我们,人民之间的友谊始终是最坚实的桥梁,正如那碗鸡蛋面,简单却真挚,它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在“杜立特行动”83周年之际,“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正是以历史为镜,以情谊为舟,向老朋友发出的邀请,让跨越时空的手再一次握紧。(江山传媒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