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陕西:挖掘乡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2025-04-17 14:25:27

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秦巴山区的春日序曲中,陕西省岚皋县“村BA”的呐喊声尚未消散,紫阳县“开麦吧!茶乡”系列活动又以无人机光影秀点燃了汉江两岸。从“土味狂欢”到“雅俗共赏”,乡村旅游何以不断聚人气?用心守护乡风乡俗乡韵是关键所在。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砖一瓦皆故事,一街一巷载乡愁。把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优势,有赖于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利用。正如紫阳县依托26万亩富硒茶园和千年茶文化,将“一片叶子”演绎成全产业链的“文化IP”。岚皋县“村BA”的草根竞技与紫阳县茶乡的沉浸式体验,本质上都是对乡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前者以“村晚”形式激活传统民俗,后者以“茶文旅”融合重塑产业格局。这种转化不再是简单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通过“命名+文化+产业+数字”的四维联动,让乡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消费、可传播的经济坐标。

乡土文化正以强劲的态势频频出圈,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游客数量增长,而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奔赴。在紫阳县,无人机编队演绎“茶歌紫阳”时,同步带动了茶企直播带货和民宿预订量激增。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本质是构建“体验—消费—认同”的闭环。游客在沉浸式文化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对乡村产品与服务的持续需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旅融合超越“门票经济”并转向“全链条消费”,乡土文化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释放。

乡土文化要成为可被激活的“文化IP”,核心在于如何紧扣现代场景、现实需求将文化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岚皋县“村BA”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土味出圈”,紫阳县则联动微信、抖音、快手发起“开麦吧!茶乡”话题,全网点击量超2500万。这种传播裂变的背后,是“内容+技术+平台”的三重赋能:内容上将非遗技艺展示、民俗节庆活动转化为短视频“爆款”;无人机编队、数字导览等科技手段增强体验沉浸感;央媒直播、政务新媒体矩阵形成传播合力,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从岚皋县“村BA”的锣鼓喧天到紫阳县“开麦吧!茶乡”的琴韵悠长,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秦巴山区上演。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情感的乡土文化,串联起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不仅是文化的复兴,还是文明的赓续——当农民成为文化创作者,当田野成为舞台,当乡愁化作生产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的经济蝶变,还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鲜活注脚。在“土”与“雅”的交响中,乡村振兴正在续写新时代的壮美史诗。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