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大姚县:让非遗在传承中“火起来”
“织布要先定经纬,火麻线为经,火麻与火草混合的细线为纬,这样才能编织有序。”
近日,走进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湾碧兰韵服饰农民火草麻布专业合作社见到了正在展示金沙傣族非遗技艺的第三代州级非遗传承人李兰。“织火草麻布工序多、费时长,从割麻、制麻线再到织布包含着几十道工序,做一件衣服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李兰说。
李兰的人生,正如这火草麻布一样,一步一步、一针一线用火草“织”起这块金沙傣族文化的“布”。
树叶做成衣服,那是“火草织布”
“用这样的线做成的衣服面料透气,还防水。全天然手工制作,很健康!”李兰拿起身边篮子里装的“树叶”,将“树叶”的反面白色的绒搓成一股细细的线。
草可以做成衣服?面对参观的客人好奇,兰韵服饰农民火草麻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兰年迈73岁的母亲很耐心地一一答疑,“这个看起来像‘树叶’,但其实它是大山里野生的一种草。我们叫它‘火草’。用火草搓成的线,叫火草线。另外再与麻线交织在一起,就可以织成布,做成衣服了。”
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展馆中,展示着李兰的“金沙傣族火草织布技艺”。2013年,李兰被大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10月,李兰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傣族火草筒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5岁的她,自12岁就掌握该项技艺,能独立完整操作“火草织布技艺”,是该州级非遗项目目前唯一的传承人。“靠火草麻布遮雨御寒,是我们金沙傣族自古以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每家每户要种火麻,还要学会织布。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是一个聚傣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汉族6种民族为一体的多民族聚居乡,每到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线、採火草、织布、纺线、纺织。”李兰说,火草麻布由火草加火麻制作而成,火草、火麻到火草麻布匹,其间要历经20多道工序。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很多传统技艺遭到冲击,火草织布技艺也面临着现代传承的问题。李兰说,自己一家三代传承着“火草麻布”织布技艺,在当地,大多数中年妇女也能够制作火草麻布。“但更年轻的一辈中,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了。”
这项曾濒临失传的技艺,自2023年兰韵服饰农民火草麻布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迎来新生。通过“非遗+产业”模式,火草麻布从传统服饰拓展至手提包、饰品等文创领域,并于2015年2月,李兰带着60岁的母亲、4岁的女儿和8套古老的火草筒裙及20套现代金沙傣装,以及全套的纺织工具、两台织布机参加了以大姚金沙江河谷傣族支系金沙傣服饰文化为题材的微电影《火草筒裙》的拍摄。
2016年李兰因这部电影受邀参加了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和原大姚县文联主席马淑吉一同前去河北唐山领奖,并作为金沙傣火草筒裙传承人在开幕式上献唱原生态古歌,把湾碧乡的傣族文化搬上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荧幕。2019年9月中央电视台刚播完《远方的家》长江行——金沙江畔的七彩风情节目中,李兰对着镜头自信地说她想让火草筒裙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从此,高坪子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家中老人都会织土布。李兰说,这不仅让村里老人发挥余热,还能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增收,这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80多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余人。目前,车间织布的“织女”们,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75岁,人均年收入1.5万余元。
社会齐心协力,共筑非遗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火草织布技艺,大姚县政府通过举办培训班、提供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当地妇女学习和掌握这一技艺,并将其转化为增收致富的手段。如今,大姚县成立了火草织布合作社,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傣族、傈僳族、彝族妇女。
自2019年大姚县傣族火草筒裙制作技艺被纳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姚县开始积极探索火草织布技艺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为当地群众致富开辟一条新道路。通过搭建“非遗+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姚县将火草织布技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游客们不仅可以购买到精美的火草制品,还可以体验织布过程,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升火草织布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为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大姚县还关注到火草织布技艺的品牌建设问题。通过参加展会、网络售卖等途径,大姚县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火草纺织工艺品。随着火草织布技艺的不断推动,相信大姚县的文化产业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开始学习这项技术,火草织布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大姚县正以火草织布技艺为纽带,连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慢慢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大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荣介绍:“截至目前,大姚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6项,代表性传承人256人,非遗工坊6家。近年来,大姚县创新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在龙头带动、人才带动、平台带动上下足功夫,聚力构建‘非遗+’产业链,使‘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力促大姚非遗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产业多渠道增收致富。”
“非遗工坊,一头连着传承人,一头连着群众,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群众增收“双丰收”,让湾碧非遗‘旺起来’‘亮起来’‘火起来’。”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人民政府乡长陈启华说。(张应才、李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