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云南小粒咖啡闯出世界“咖位”

2025-03-25 16:30:35

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云南,中国咖啡豆版图上的绿宝石。亚热带季风,吹拂着北纬24°黄金种植带120万亩红土地,雕琢出阿拉比卡豆的丝滑醇厚,98%的国产咖啡在此挂果。

国际大牌咖啡企业采购名录,少不了源自澜沧江畔绵延2200米云雾孕育的小粒花果香“云咖”。数十年间,科技与小粒咖啡在大山大河间相遇、交融,结出了累累硕果。仅2024年,云南咖啡年产量就达14万吨,3.25万吨优质“云咖”行销29个国家和地区。

小粒咖啡的科技逆袭,让云南蜕变为精品咖啡的东方策源地。赤道阳光吻过的串串红果,重新定义了中国咖啡的世界“咖位”。

“云咖”破局:示范园亩产超全球平均产量2倍

“过去种咖啡靠天吃饭,现在有了‘云咖’系列,产量翻倍,品质还上了国际榜单!”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的万亩咖啡园,咖农王有春说。在他身后,一串串鲜红的咖啡果压弯枝头,淡淡果香弥散在山野间。

这抹“红”背后,是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经所”)73年的攻坚之路。从1952年将咖啡引种至潞江坝,到如今自主选育出“云咖”系列品种,热经所让云南咖啡实现了蝶变与跨越。

云南种植了多个咖啡品种,主要是卡蒂姆小粒种,几十年下来,存在品种老化、精品率低等问题。“越是困难,越需要科研人员顶上。”热经所咖啡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农科院咖啡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胡广发说。

近年来,热经所团队利用云南咖啡种质资源,持续优化育种技术,加快咖啡近缘种、原生种、驯化种、主栽种的农艺性状研究和品种遗传特性分析,建起云南咖啡品种的区域化试验示范育种体系,做好卡蒂姆品种复壮的同时,攻克了一批咖啡产业关键技术,自主选育咖啡品种22个。不少新品种单株鲜果产量超4公斤,成了咖农的“摇钱树”。

“‘云咖2号’杯测分数86.75分,创下国产咖啡最高分,已跻身全球精品咖啡行列。”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25年,“云咖2号”入围云南省农科院十大应用推介新品种。其3年即可进入盛产期,杯测香气浓郁,具有明亮水果酸、醇度饱满、口感平衡等特点,更以亩产干豆167.2公斤的成绩,打破云南咖啡低产魔咒。同时,蕴藏花香与热带水果风韵的“云咖3号”“云咖4号”也相继亮相。

科技赋能不止于品种。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天坑旁的咖啡基地,“天坑水洗萨奇姆”咖啡豆以杯测85.275分的成绩斩获全球咖啡生豆大赛中国区第一。秋珀庄园负责人金涛揭秘道:“我们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引入微生物发酵、定向烘焙技术,把花香果香‘锁’进豆子里。”

如今,云南六成以上咖啡园用上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普通示范园亩产达139.06公斤,是全球平均产量的2.38倍。

庄园蝶变:催生“咖旅融合”新业态

“10年前卖生豆,1公斤赚几毛钱;现在做庄园,一杯咖啡卖30元。”在普洱市大开河咖啡庄园,正忙着接待游客的主理人华润梅告诉记者。

游客亲手采摘咖啡果,观摩从脱皮、发酵到烘焙全流程,最后品一杯“从种子到杯子”的定制咖啡。2024年,庄园单日客流超500人次,民宿常年满房。

这样的场景,在云南各大咖啡产区同步上演。热经所联合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打造“庄园+”模式,让这个“中国咖啡第一村”更加名副其实。“我们建起5个主题庄园,还开发咖啡香皂、文创挂耳,去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产值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新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加维介绍。

在新寨村,以咖啡为主题的农家小院正陆续建设。村民王剑的咖啡小院刚有了模样,就引来一波又一波打卡客,其中不乏欧美客人。“看来,我得多学几句日常英语了。”王剑说。

科技与文旅碰撞,催生出“咖旅融合”新业态。在普洱市孟连县桥安咖啡庄园,游客住进森林木屋,体验非遗扎染与咖啡品鉴;在临沧市,哈里庄园引入智慧农业系统,使用大数据优化灌溉和采收。2024年,云南咖啡庄园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三产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

在云南,中小企业创新在咖啡界同样出圈。保山中咖食品公司通过“电商+基地”模式,带动400余户农户增收,2024年线上销售额破千万元;“四叶咖”连锁品牌将“高原玫瑰拿铁”卖进一线城市商圈;花田萃咖啡融合普洱茶与冻干技术,拿下千万级融资……“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云南不只有好豆,更有持续创新的好故事。”胡广发说。(本报记者赵汉斌)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