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冰城姑娘把非遗文创变“爆款”

2025-03-21 16:52:14

来源: 哈尔滨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年初开始,王佳每个周末都要“加班”——除了在工坊晚上“加场”的体验课外,还要布置第二天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现场,有时半夜才能回家。她在道里区中央大街一商场内开了名为“国艺小作非遗工坊”的店铺。繁忙的业务让王佳很兴奋,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人重视非遗、喜欢体验传统工艺。

王佳(右一)指导学员。

“80后”的王佳喜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辞掉高薪工作后,她通过自学与游历掌握了诸多非遗技艺。“非遗有时离普通人很远,但通过商业化运作,会让更多人看到、摸到中国的‘土特产’。”王佳通过现场体验课、向单位与团体输出活动等,将传统文化打造出一个消费新场景。美团数据显示,王佳店铺的非遗相关手工艺体验课在电商平台年售超过2000单。店铺不仅吸引本地消费者,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感受非遗魅力。

放弃高薪工作,探寻“新天地”

“镶嵌完成后,仔细检查镶嵌部位,查看是否有缝隙、高低不平或贝壳片松动情况……”周末上午,王佳在工坊指导一对年轻人制作螺钿钗。景泰蓝掐丝珐琅、大漆、点翠、漆画……记者看到,工坊内摆放的许多非遗手工作品都出自王佳之手,但这并非她的本行。

“毕业后,我入职了一家上海房地产金融公司在哈尔滨的分支机构,负责数据分析。”王佳告诉记者,上学时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余时间自学了许多非遗知识。尽管毕业后进入了房地产金融行业,但她始终关注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公司年薪丰厚,但我更想将精力投入到兴趣中。”几年后,王佳攒下了一笔钱,决定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兴趣上。

“当时30岁出头,放弃工作、放弃赚钱的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王佳觉得,年轻人应该多闯闯、多看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广阔天地。说服家人后,王佳背上行囊出发了。“传统技艺大多掌握在乡村的老人手中。”她决定前往南方的老村寨,寻找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

挖掘传统文化,让非遗贴近更多人

“福建很多村子里的老人都有手艺,他们将这些手艺看作是生活技能,在我眼里,这些都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文化。”王佳在福建培田村住了一年,看到许多老年人掌握着编竹扇、竹碗等传统技艺。“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技艺可能会失传。”她决定学习这些技艺,将它们传承下去。在游历学习的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小伙伴,“我们组团到一些偏远山区和村落挖掘、保护非遗技艺。”

3年间,王佳走访了8个村落,学习了竹编、古法印刷、泥塑、铜版画、门神拓印等传统技艺。“为了扩展学习内容,我还通过上网、看书等渠道自学了螺钿、点翠等技艺,一遍遍摸索尝试制作。”在王佳看来,非遗相对小众,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没有接触,就没有推广与传承。”王佳决定回到哈尔滨,尝试将非遗“商业化”。

“最初,我与一些非遗传承人联合开发了文化和手工艺课程。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这些课程进入了哈尔滨的中小学、高校、专业教师进修学校。”王佳觉得,课程面向的群体仍然有限,而且课上完了就结束了,无法让非遗被更多人持续关注。“当时,像陶艺、香水制作、手工银饰等体验工坊很受欢迎,我为什么不利用工坊把非遗场景化呢?”于是,王佳在南岗秋林商圈开了一家手工工坊,所有喜欢非遗的人都可以来这里体验。

王佳希望通过工坊打造一个非遗消费新场景。她不仅销售非遗手工制品和体验课程,还走进学校讲授非遗技艺,想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让非遗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产品打开市场,体验活动供不应求

开非遗工坊的路并不一帆风顺。

“最开始,体验课程包括竹编、泥塑等,但反响并不理想。”王佳分析发现,工艺难上手、成品不实用是主要原因。于是,她开始调整体验课内容和工艺手法。“通过一遍遍尝试,我把项目调整成更适合普通人上手操作的内容。”为了吸引更多人,王佳将工坊搬到了年轻人、游客聚集的中央大街,并推出了螺钿、景泰蓝掐丝饰品、摆件及相关非遗课程。很快,新课程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这两年,人们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到店人群增加了、订单量增加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得益于短视频平台和各大社交媒体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的魅力。美团旅行数据显示,3月以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161%,“非遗手工”搜索量同比上涨297%。非遗带火了手工体验小店新业态,多家“非遗小店”在中央大街等核心商圈开业,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为哈尔滨旅游增添了新活力。

王佳告诉记者,除了年轻人,还有许多妈妈周末带孩子来听中国传统文化讲解、体验传统技艺。“冰雪季期间,一些南方游客来体验非遗手工制作,像鱼皮画、鱼皮饰品都成了他们的‘伴手礼’。”王佳经常收到一些单位的邀请,去组织非遗体验活动,“一些单位,尤其是金融行业、航空企业,会举办员工或客户活动,邀请我们去‘讲课’。”

如今,王佳的工坊里有4名非遗体验课老师,但依旧忙不过来。“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接了30多场活动,同比增长了近40%。”让王佳欣喜的是,随着人们对非遗关注度的提升,工坊输出的课程和活动也越来越多,“近一年我们接了300多场活动,而前两年只有200场左右。”

王佳工坊的非遗产品也打开了市场。“一些单位会为员工或客户定制节日礼品,他们认为送非遗文创产品是一件很时髦的事。”王佳的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被本地企业青睐,天津、浙江、云南等地的企业也纷纷订购。“南方客人特别喜欢螺钿、景泰蓝掐丝等饰品。就拿单件点翠饰品来说,去年工坊卖出了4000多件。”

最近,王佳又要出发了。“每年我都会花一个月时间,去外地寻找非遗手工所需的材料。”王佳很喜欢宋锦,但苦于没有优质原料,始终未能拓展这方面的业务。让她欣喜的是,最近她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南方有工厂生产宋锦。她计划将宋锦非遗手工引入工坊,让更多人体验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哈尔滨日报记者 李佳琪 文/摄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