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花重锦花城 绽放在古诗词里的那些花儿

2025-03-21 16:44:40

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浣花溪畔,梅红柳绿的春日美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供图

海棠枝头春意闹。望江楼公园供图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的赏花文化自古便与诗词密不可分。杜甫、薛涛、陆游、范成大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诗歌中记录了成都花事,更赋予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进入三月,成都各大公园、街巷被五彩斑斓的各色春花装点得如诗如画。海棠、桃花、梨花竞相绽放,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青羊宫等地更是成了热门赏花打卡地。徜徉在诗词碑刻、古建楹联前,人们不仅能感受到烂漫春日的美好,也仿佛触摸到这座城市流淌的文脉。

【杜甫草堂】

千朵万朵压枝低

3月中下旬,当浣花溪畔的水汽漫过石阶时,美人梅正把最后的胭脂揉碎在青苔里。这些散落的星辰,应和着当年杜工部“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的轻叹,残红点点仿佛洇湿了唐时的春衫。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诗人杜甫携家人从陇右辗转来到成都,并在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定居。这段寓居时光,堪称诗人一生中最闲适的岁月: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创作了240多首诗歌。

在春花烂漫的季节,步入杜甫草堂,我们仿佛能追寻到“诗圣”笔下诸多诗歌的影子。

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老枝虬结的梅花已开得惊心动魄,恰似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中“江边一树垂垂发”的绝色;而驻足水槛,一池春水倒映云朵,几尾锦鲤搅碎水面上的花影,波纹荡开处,《水槛遣心二首》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画面仿佛悦动眼前。

此时,寻寻觅觅花径间,几树玉兰纷纷擎着白玉杯盏,仿佛承接檐角滴落的唐朝雨声;一阵清风扫过盆景园的白石,垂丝海棠花丝垂落,在缩微的山水间写下流动的注脚;而当天气晴好时,草堂内的垂丝海棠与竹影共舞,恍惚能闻见诗人推窗时衣袂带落的花香。

“幽兰生深谷,清香绕画堂。枝枝承雨露,叶叶展芳华。”杜甫一生钟情于兰花,并常以诗咏叹。此刻,兰花盛开,为杜甫草堂增添了最雅致的一隅。兰园中,春剑兰花宛如托着琥珀色的酒杯,莲瓣兰的唇瓣微微反卷,一株株素心寒兰斜倚着水榭。暗香浮动的瞬间,我们仿佛理解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为何常以兰花喻君子——这清雅而不失温润的芬芳,正是千年文脉的生动写照。

当暮色渐渐浸透茅屋的草檐,茶寮中飘来蒙顶甘露的袅袅清香。走出草堂,不妨效仿“诗圣”来一次“江畔独步寻花”,那细细碎碎的迎春花、骄阳似火的杜鹃花,不正是他笔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真实写照。

不远处,几株桃花热烈绽放、露出墙头,正如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独步中,我们细细品味杜甫诗作,让人恍然领悟到这草堂的精妙之处:它将大唐的沧桑岁月酿成了蜀地的温柔情致,使得每一朵花都化作了会说话的诗眼。

【望江楼公园】

锦江春色入新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作为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春日到锦江畔的望江楼公园赏花品茗,仿佛是这座城市千百年闲适与乐天精神的延续。

进入3月,望江楼公园的杏梅,胭脂色渐渐褪去,枝头残留的几枚花骨朵,如同被雨水洇开的词牌。自古以来,诗人们便有在锦江之畔踏春寻梅的传统。陆游沿着锦江探访梅花,写下了“四野云齐初酿雪,一枝梅动已催春”的动人诗句;而范成大眺望锦江两岸绵延二十里的梅林,留下“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的绝美文章。

几场春雨过后,新生的枇杷叶如翠玉簪般卷曲,垂丝海棠斜倚着朱栏,将春色轻轻系在游人的衣襟;而那些零落成尘的梅花,似乎早已融入薛涛的诗笺。薛涛,这位唐代杰出的女诗人,在成都度过了她的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史书中记载,她曾生活过的万里桥边、浣花溪畔、碧鸡坊舍等旧址,如今已难觅踪迹。然而,她的诗作《洪度集》以及她创制的“浣花笺”(薛涛笺)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自唐代以来,锦江边赏花凭吊薛涛成为文人墨客的一件雅事。唐末诗人郑谷在此写下了“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的诗句;清初诗人郑成基游历此地时则感慨“昔日桃花无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千百年来,成都人民在锦江畔建起了楼台亭榭,并以她的坟墓和水井为基础,将望江楼臆定为她的故居,以此表达对薛涛的纪念。

在史书中细细探寻,薛涛留给后人关于成都赏花的诗句并不多。然而,当我们翻开“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春望词》)这一句时,不禁感慨:既然无法与千年前的薛涛共赏春花、同悲秋月,何不珍惜当下,与诗人一同领略眼前这番美景呢——

江畔的薄雾被暖阳轻轻揉散,亭台飞檐间,高悬的玉兰花凌空绽放,素白如雪,紫霞流云。漫步竹林,抬眼便能瞥见“绰约新妆玉有辉”的惊艳瞬间。海棠在崇丽阁的回廊外晕染出一片红妆春意闹的盛景,花影摇曳间,唐风与宋韵交相辉映,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古典美学的定格。

此刻,薛涛井畔的七里香也悄然绽放,细碎的白花织成香雪瀑布,从朱红的墙头倾泻而下,氤氲成最绵长的芬芳诗行。立于花墙之下,微风轻拂,仿佛让人感觉与薛涛并肩而立,一同感受她笔下“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的诗意境界。

【青羊宫】

百年古梅韵未散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南宋诗人陆游笔下所描绘的春日盛景,不仅有浣花溪,还有青羊宫。

初春时节,陆游执辔徐行于青羊宫与浣花溪之间。这位以“放翁”自号的诗人,此刻正被满目玉蕊琼枝勾住了心神。晨雾未散的梅林中,与他志趣相投的成都知府范成大已等候多时,两位梅痴相视一笑,便踏入了这片香雪海。

在春风梅海中,陆游留下了“青羊宫里春来早,初见梅花第一枝”“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的千古佳句,范成大也留下了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这些句子与著作不仅定格了成都千年不散的梅魂,更将一段文人佳话镌刻在蜀地的春风里。此刻,三清殿前,梅韵未散,百年古梅在唐王殿前错落成阵,着一袭汉服穿行其间,衣袂拂过老梅疏影,恍若与旧时光撞个满怀。

转至斗姥殿,白玉兰已悄然攀上檐角,如雪团簇拥在素墙黛瓦间。拾级仰望,花枝探入“万字纹”花窗,框住一树冰肌玉骨。轻按快门,白墙为纸,花影作画,便是青羊宫独有的构图。

海棠也似绯云漫卷,染红八卦亭的石阶。而青羊铜像旁的花径最藏玄机,蜿蜒的小径海棠夹道,花瓣在春风春雨中簌簌飘落。正可谓,一花一树皆风景。

【成都市植物园】

海棠十万天下无

当成都市植物园的海棠花如云霞般绚烂绽放枝头,苏轼笔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深情眷恋仿佛穿越千年,与今人踏青的脚步悄然重合。

漫步于植物园,垂丝海棠低垂如瀑,西府海棠如云似霞,花影摇曳间,陆游笔下“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的盛景仿佛重现眼前,令人心驰神往。有意思的是,在这首诗中,陆游描写出800多年前,成都人就懂享乐、好游玩的松弛感,这样独特的生活态度,传承延续至今。

成都人自古以来对海棠的钟爱,似乎早已融入城市的灵魂。薛涛在《棠梨花和李太尉》中写道:“吴均蕙圃移嘉木,正及东溪春雨时。日晚莺啼何所为,浅深红腻压繁枝。”春日的成都总笼着薄纱似的雨雾,薛涛站立在溪畔新辟的蕙圃前,指尖还沾着湿润的春泥。她从外地移来的十株海棠正吮吸着东溪的雨水,黄莺枝头啭鸣,它们也好像爱上了这棠梨花的娇艳鲜美。

千年后,成都人仍唤那些朱砂堆雪的花树作“棠梨”,而阳春三月,不少成都人总爱到成都市植物园观赏海棠,看层层叠叠的花簇与美人梅交相辉映,看“海棠花道”如诗般绵延不绝。此刻,薛涛笔下“浅深红腻压繁枝”的蜀地风韵,也仿佛在每一片花瓣间流转。(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