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居到旅创,在建水找到诗意的栖居方式
当高铁、汽车驶入滇东南群山,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城正以温润的茶香迎接远客,在云南红河建水,有人用三个月打磨出一篇文章,有人用陶瓷碎片砌成“城堡”的外墙,更有人把归期改成了定居,实现了从“候鸟式”旅居到定居旅创。
四季如春的旅居画框
人们总说“节气是给农作物看的”,年均18℃的微风里,朝阳楼下的三角梅从立春开到霜降,双龙桥的傍晚十七个孔都倒映着晚霞。
(张顺/摄)
自然气候赠予了建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温度,这里既有“滇南邹鲁”的文脉绵长,又有“中国紫陶之都”的匠心流转。
当游客沿着建水小火车专线漫游,从紫陶街的窑火星辰到团山民居的雕梁画栋,总会在某个转角被浓浓的乡愁击中。
或许是在乡会桥车站,等来一列开往春天的米轨小火车;又或许是在碗窑村,遇见正在给陶胚刻诗的九旬匠人。
非标旅居的建水范式
近年来,建水凭借着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并留住了大批的“旅居客”,化作了他们“心安此处”的“第二故乡”。
来自浙江台州的王胜喜欢开着车到处走走看看,他说,在建水体验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自己很享受建水的这种慢生活,打算长期留在建水,做一个比建水人还“建水”的旅居客。
陈一苇是黑龙江籍的职业画家,在建水找到梦寐的诗意生活,挖到创作的“富矿”,潜心创作建水主题画作之时,邂逅了自己的爱人,便扎根建水这座小城。
在建水经营民宿的莫润芝,因在自驾旅程中遇见建水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行程规划,投身于旅居产业,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大莫旅居品牌,吸引了更多人来到建水体验旅居生活。
拥有上万粉丝的旅居达人小鱼姐,被建水舒适的气候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所吸引,她说,未来10年,都还会生活在这里。
建水依托“千年临安古城”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靓丽名片,将旅居作为文旅产业的新亮点进行重点培育,孝行栖院、大莫旅居、焕文书院等研学旅居、陶创旅居成为了建水特色的“非标旅居”新产业。
这座古城,正在书写“旅居+”的创意方程式。
把异乡住成故乡的底气
为把云南的绿水青山、乡情乡愁化作更多人“心安此处”的第二故乡,建水县针对旅居客需求,切实解锁其“医食住行”,以乡村生活空间、城镇居住空间为核心,统筹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打造一条以古城至团山为核心,围绕“两桥、两村、两泉、三站、一坝、一砖窑”为主线,精心设计融合历史文化、乡愁记忆、农耕研学、生态体验、移居移业等多元主题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深入体验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
依托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试点工作的契机,致力于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品质化与规范化,为游客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智能化”服务体验,积极推进县级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方案,提供健康管理和多元化旅居医疗服务。
(梁鑫伟/摄)
(张红萍/摄)
这座古城像一块温润的紫陶,既承载着千年文明,又在新时代窑火中淬炼出包容的釉色,当你开始习惯用井水泡茶,用海碗“甩米线”,或许那张返程票已不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