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王致和&北上:运河之畔的创业精神传承

2025-03-14 14:44:2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北上》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引发广泛关注。该剧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六个家庭三代人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追梦创业的生动图景。不少网友观后感慨,《北上》中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与老字号王致和的创业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诠释了那份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王致和还是《北上》中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都始于“北漂”,在全新的人生舞台奋力打拼,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运河见证的创业传奇

王致和的北上创业故事,与《北上》中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他的故事,正如剧中的两位主人公夏凤华、谢望和一样,展现了创业者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精神。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仙源的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盛夏某日,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自此创建了绵延350年不绝的家族企业。王致和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条道路走不通时,换条路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上》中的六个家庭,在运河兴衰中经历着命运的起伏。从跑船为生到转型创业,他们用坚韧和智慧应对时代的变迁。这种创业精神,与王致和当年的选择如出一辙,都体现了进取精神。运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时代浪潮中的创业群像

《北上》中夏凤华和谢望和的故事,是当代年轻人创业的缩影。剧中谢望和的故事,与王致和的创业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谢望和在互联网行业的打拼,展现了新时代创业者的勇气和智慧。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运河精神的延续。夏凤华的创业故事,展现了女性创业者的独特魅力,她扎根物流行业,用坚韧和智慧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夏凤华的故事,与王致和的创业经历一样,都体现了创业者不畏艰难的精神。

《北上》中创业群像的故事,与王致和的创业经历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从王致和的传统食品行业,到当代的互联网、物流等新兴行业,创业的形式在变,但创业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无论是王致和的创新精神,还是剧中人物的奋斗精神,都展现了中国创业者特有的韧性和智慧。

从王致和到《北上》中的创业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运河文化的精髓: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生生不息。

运河精神的当代诠释

创业精神的传承,在《北上》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剧中创业者们用行动证明,学历并非成功的唯一通行证。剧中展现了多种实现理想的途径: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从技术工人到创业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种多元化的成功路径打破了固有观念,这种多样性也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王致和的故事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虽多次科举落榜,但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凭借制作豆腐的手艺,意外开创了臭豆腐这一独特美食。王致和的成功不仅在于发现了臭豆腐的制作方法,更在于他敢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种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精神,与《北上》中年轻人不拘一格、敢于尝试的创业态度不谋而合。

从王致和到《北上》中的年轻人,创业精神跨越时空,始终闪耀。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商业成功上,更体现在对梦想的追求、对创新的坚持、对文化的传承上。时至今日,运河之畔的故事还在继续,创业精神的传承永不停息。(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