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国风”劲吹,传统文化焕新机

2025-03-07 12:14:27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深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国风国潮持续涌动。相关话题引发会外热议——

“国风”劲吹,传统文化焕新机

【会外热议】

针线织就璀璨星河

讲述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薛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张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80后苏绣“绣郎”,我想答案有三个——传承、创新、跨界。

传承,是根植于血脉的敬重。我出生于苏绣世家,母亲是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是,我选择拿起绣针,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寻找价值。我创新了苏绣“极简风”,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以古典诗词为灵感,用极简针法勾勒江南烟雨,让年轻人在柳絮与燕影中读懂时令之美。传承,不是复刻古物,而是让经典文化在当代找到呼吸的空间。

创新,是与时代对话的勇气。苏绣若想“破圈”,必须打破窠臼。我曾花一年时间研究四十余种苏绣传统针法,只为在《星空》中织就宇宙的浩瀚。后来,我又将苏绣与数字科技结合,在地铁站打造沉浸式互动装置。与清华未来实验室合作的动态苏绣《玉兰蝴蝶》,更让记忆合金“藏”入丝线,花瓣随温度绽放——那一刻,我听见了古老技艺与当代科技的共鸣。

跨界,是让文化走入生活的桥梁。我尝试探索苏绣的更多可能性。我与美妆、服饰品牌合作,让刺绣跃上潮牌;将苏绣数字化,发行秒罄的“数字藏品”。这些尝试并非迎合潮流,而是让年轻人发现,传统文化从未远离生活。

当青年一代不再将国潮视为标签,而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与创造,中华文化的长河必将在我们击水弄潮中奔涌向更远的未来。

“太极”舒展时代韵律

讲述人:太极拳师、短视频博主李灵慧

“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运动和国潮,可以完美结合!

我是一名90后,也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这几年,我开始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解读太极。我在短视频作品中,尝试在新场景、用新形式编排太极拳法。在老君山的云海中,汉服广袖与“白鹤亮翅”一同舒展;在机场转机的间隙,落地窗前的高跟鞋与震脚同步叩击地面。当传统太极拳常见的起势“懒扎衣”不再只是打开右手、左手掐腰,而是富于分合、缠绕等手法变幻,当太极的一招一式完全卡在流行乐曲的动感节拍上,静中忽动、劲道凌厉,短视频评论区涌来无数惊叹:“原来太极拳能卡点!”“这才是国潮该有的样子!”

随着“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走进大学校园体育课,传统武术在年轻人中不断刮起清新的国风。如今我的抖音账号已有40多万粉丝,我参与发起的“有一种新潮叫太极”话题播放量超4亿次。我深知,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能仅靠政策“东风”,还要靠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真正理解其中的智慧,并深入挖掘创新。

永子凝练指尖时光

讲述人:云南省永子围棋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国伟团队青年工匠李海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传统文化唯有融入时代,才能生生不息。今年26岁的我,是保山永子文化生产线上一名普通滴制工匠。2021年,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永子是产自保山的围棋子,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2016年,我初入厂房时,面对灼热的熔炉与重复的动作,也曾被枯燥击退。炉温烫手,汗水浸透衣衫,滴制出的棋子却总是不成形状。师父说:“永子的魂,不在手上,在心上。”我咬着牙,将浮躁一寸寸磨成耐心。如今,当指尖精准地控制每一滴熔浆的落点,我才明白:所谓传承,是把时光淬炼成信念。

每一枚棋子诞生时,都像一场无声的对话:与唐代匠人的智慧对话,与明代棋手的风骨对话。而今,这份对话正被短视频与直播赋予新的生命。镜头前,我展示滴制技艺,评论区里满是惊叹:“原来非遗如此有趣!”

如今,当我在异国展馆中听见外国友人念出“Yongzi”时的赞叹,便越发笃定:国潮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河。我们这一代匠人,既是摆渡者,也是弄潮儿。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0%。

我国已认定10万余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万余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国已有4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

(本报记者 李丹阳 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