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数字技术“摆渡” 中国传统文化谋“出门”又“出圈”

2025-03-07 12:11:20

来源: 中新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以数字技术之船“摆渡”中国文化“出海”,圈粉全球粉丝实现优质文化共享,这成为解锁中华文明传承的新密码。4日,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谈及爆火的《哪吒2》和《黑神话:悟空》时,亦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说,《哪吒2》和《黑神话:悟空》等作品,通过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展现出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通过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演绎,唤醒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让海外观众通过东方叙事逻辑感受到共通的人性力量。”

文化要想“出圈”先得“出门”被大众看见。文化资源数字化被视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陈天竺建议,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体验智能化、文化传播网络化。促进科技赋能文化。同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的传承创新非常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文化数字化之后,全球各地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可以浏览,打破时空局限,方便每一个人,“我们的数字化经验也可推广至各地”。

作为国际敦煌学研究最大实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成果不胜枚举:采集海外藏敦煌文物高清图片10万余张;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开展数字敦煌展、推出“云游敦煌”,采取多语言版本,实现敦煌文化资源全球共享共用。截至2024年底,“数字敦煌”资源库在全球有超过78个国家的2300万人次访问。

近年来,中国各地展开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多种探索。北京故宫推出《探秘丹青》系列数字出版作品,供观众线上入画观、游、学;安徽省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健全徽州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山东省打造上线“齐鲁文化大模型”,进行文化基因解码、知识问答;福建省推出“AI游泉州古城”项目……

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甘肃省,近年来持续深耕敦煌文化、“读者”文化品牌、《四库全书》等传统内容,不断创新推出系列数字化产品,探索“出海”之路。

“充分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历史文物、艺术作品、文旅资源数字化。比如,以女娲补天、大禹导渭、黄河儿女、敦煌乐舞等元素为主题,开发一批动漫剧、短剧、话剧。”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培文建议,以此推动甘肃文化资源由静态展示向活态参与转变,由单向感知向互动分享转变。

在数字技术助力之下,中国传统文化谋划“出门”又“出圈”。上述代表、委员表示,文化工作者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创新表达的探索者,以此推动更多中国故事更好出圈、出海。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