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北京:“旧书新知”多彩实践,古都春意漫卷书香

2025-03-03 16:41:55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日暖阳遍撒京城巷陌,北京“旧书新知”品牌活动正在城市不同空间展开。从承载着六百年历史的报国寺古旧书市,到焕发新生的明城墙遗址公园;从高校林立的海淀知识高地,到遍布街巷的社区文化空间,这场覆盖全年龄段的阅读推广行动,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图景。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北京市将持续深入推进繁荣旧书市场工作,常态化开展“旧书新知”系列活动,同时,推动“旧书新知”品牌走出北京,积极融入京津冀宣传文化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动,让有价值的旧书回到流通体系,更好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助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报国寺内,古籍旧书映照燕京风华

3月1日上午,西城区"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在北京报国寺正式启幕,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与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家共同执槌开市。恰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北京报国寺这座承载六百年历史的古建内,书香与春意交织成动人画卷。

作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本届书市以"政府主导+社会发动+群众参与"的创新机制为核心,汇聚近百家中外展商、300余个特色展位,呈现金戈铁马的宋元刻本、翰墨飘香的明清善本及当代经典著作万余册。其中不乏珍贵文献,吸引众多藏书家与普通读者穿梭其间,在泛黄纸页间寻觅文明密码。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

据书市负责人后思慧介绍,活动特别设置四大特色板块构建文化体验矩阵。“古籍精品+精品旧书展销区”里,孔夫子旧书网、中国书店等携万余册典籍亮相,从明清善本孤本到特价经典读物,为藏书家与普通读者打造知识寻宝空间;“精品文创展区”,则以非遗活化创新为亮点,古籍修复、木板拓印、掐丝珐琅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在最具烟火气的“居民互动区”,儿童跳蚤市场里小读者交换着旧书传递阅读热忱,读书分享会为市民开启深度阅读之旅;“诗书画精品艺术展区”联动中国诗书画名家、文化机构等,实现了“诗书画”艺术语言与古籍文献的跨界对话。

为推动文化传承常态化,西城区宣布书市将持续开放至今年10月,形成每月特色主题、每周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运营模式。同步成立的出版业"旧书新知"联盟已吸纳北京出版集团、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等20家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新书发布、名家讲座、签售活动等形式,构建起涵盖古籍保护、文化传播、创意开发的“书市+”完整产业链条。

北京出版集团京版若晴公司总经理刘迁表示:"我们联合联盟成员策划了系列文化活动,既有《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等主题新书首发,也有非遗大师带徒展示古籍修复技艺,就是要让经典著作既存于博物馆,更活在百姓生活中。"据统计,仅首日就有超千名读者参与活动,其中青年群体占比达40%,彰显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报国寺古旧书市正逐步成为全国标杆古旧书市,为全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北京样本”。

明城墙下,古籍墨香添韵蜡梅春景

千株蜡梅凌寒绽放,为青灰色的古城墙披上胭脂彩衣;多个古旧书摊次第排开,泛黄纸页间氤氲着沉香气息。2月28日,东城区"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启幕,历史遗迹与文化活动相映生辉,为市民打造出独特的春日文化体验场域。

作为北京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垣,明城墙遗址承载着北京建都史记忆。这段全长2.3公里的城墙遗迹,既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见证。当第十八届梅花文化节遇上古籍展销活动,斑驳城砖与古籍善本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展区内,《老北京风物图卷》静静陈列,游客轻抚书页间,仿佛触摸到明清文人记录京城风物的笔触。

▲"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

▲"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

▲"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

▲"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

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嘉介绍,自去年11月启动"旧书新知书香致远"系列主题活动以来,已先后在曹雪芹故居、史家胡同博物馆等多处文化地标举办旧书市集。"我们坚持'空间适配'原则,根据建筑特色精选主题书籍。"如在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重点展示与中轴线历史沿革相关的典籍;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则侧重北京古建筑保护与民俗文化主题。

这种"古籍+古建"的创新模式,既激活了沉睡的文献资源,又拓展了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着眼于全民文化共享,东城区正构建常态化活动矩阵。李嘉介绍:“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围绕重要节日节点,比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开学季等,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像六一期间会特别设置亲子阅读专区,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在沉浸式文化场景中感受‘旧书新知’的独特魅力。”

"我们特意将古籍陈列与园林景观深度融合,读者在赏梅间隙随手翻阅书籍,既能感受自然之美,又能体悟人文之盛。"通过古籍善本展示、古旧书展览展销、市民藏书收购等活动,推动旧书市场繁荣发展,烘托历史传承与文脉融通的文化意蕴,让古籍在古建中赓续文脉、传承文明、传播文化,让旧书焕发新光景,以旧书迎来新春天。

各区:“旧书新知”多彩实践为城市注入创新活力

本月27日至30日,一场充满创意的图书市集将在朝阳区北京郎园Vintage火热开市。以“当书脊隆起山脉——让所有的故事,重新起航”为主题,市集特别设置“旧书新知”专区。在这里,市民不仅能体验古籍修复,还能参与旧书互换、二手书盲拍等趣味活动,在书香中开启一段充满惊喜的文化之旅。

2025年,朝阳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计划于5月和10月举办“万阅典藏”2025潘家园春秋季全国古旧书博览会。同时,全年每周六、日将通过184个展位开启常态化旧书市集,为市民打造“永不落幕”的淘书盛宴。此外,孔夫子旧书网也将依托平台优势,实现旧书销售“365天不打烊”,让爱书人随时随地都能邂逅心仪旧书。

海淀区作为科教文化高地,今年的旧书进校园文化市集活动还将升级,以“开学季”“与“毕业季”为节点,深度融入中关村高校文化圈,打造高校文化新地标。活动将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每场会有数十家古籍书店、独立书商携万册旧书进驻校园,组织开展“经典重读”“图书漂流站”“封面艺术长廊”等古旧书特色活动,以创新形式激活高校“书香基因”。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海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旧书进校园文化市集旨在通过旧书流动构建校园文化共同体,推动知识共享与青春共鸣,让经典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在这个春日,昌平区“旧书新知”系列活动同步启幕,打造旧书文化新场景。3月1日,又见书店结合电影《哪吒2》的火热势头,举办“上一部火出天际的《哪吒》”主题沙龙,探讨1979年上美版《哪吒闹海》与2023年哪吒形象的变迁,希望通过活动让读者在经典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即日起至3月9日,MPK黑胶书店推出“旧书新知——让知识流动,让智慧传承”主题活动,市民可将家中闲置旧书送至书店,这些书籍整理后会在店内“旧书新知”专区供读者阅读。参与者还能凭借旧书兑换主办方提供的代金券,既延续旧书价值,又让新知识触手可及,让知识在不同群体间流动传承。

小结:首善之区的文化样本

北京"旧书新知"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连接机制。通过建立古籍数字化保护平台、完善版权交易体系、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既实现了文献资源的活化利用,又推动了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这种模式成功打通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传播普及和文化产业创新的三重维度,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样本。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北京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从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创新活力。当泛黄的书页在年轻手中焕发新生,当古老的智慧通过现代媒介传播四方,一个彰显大国文化自信的首善之区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图文:中国网  杨俊康)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