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文创设计何以圈粉“Z世代”?

2025-02-28 17:00:5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买不到,根本买不到”“你的吒儿正在生产线上火速赶来”……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其周边文创产品也掀起消费热潮。手办盲盒、电影收藏卡、“哪吒骑飞天猪”爆米花桶等文创产品供不应求,线上线下可谓一“吒”难求。

近年来,中国文创市场不断“上新”,冰箱贴精巧玲珑,毛绒玩具呆萌可爱,数字文创炫酷迷人,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入场。

形成多元发展产业链

2025新春伊始,“蛇墩墩”盲盒、“玉蛇”玩偶、活版印刷月历、文物磁吸对联、“巳蛇祥瑞”冰箱贴、岁朝清供图案帆布包等“年味儿文创”纷纷上市,装点节日气氛,寄托吉祥祝福,构建起节庆的仪式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年货”。

如今,四时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成为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要节点,除春节的各类文创礼盒外,清明的风筝、端午的香囊、中秋的茶具,还有夏季的文创雪糕、冬天的暖炉香薰等都是时令性的开发热点,传统习俗的仪式感与当下生活的应用场景结合,激发起大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文创产品种类繁多,眼下几乎覆盖了日常化的全部生活场景,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文具用品、潮玩手办、手工艺品、家居饰品以及创意服饰、食品等实体产品和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产品,在广义上还涉及文化展览、主题公园、非遗工坊、研学旅行等体验服务和各类文化IP运营与授权衍生品开发。

202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一经推出即抢购一空,成为国博近20年来的文创“销冠”,全国各地一系列文博类冰箱贴持续热销,社交平台上“晒冰箱贴”的话题浏览量数以亿计。从“磁力贴片”到新文化符号,人们对冰箱贴文创的喜爱是历史文化创意转化的生动写照。

“毛绒绒风”带火了地方文创。甘肃的毛绒“麻辣烫”、西安的“绒馍馍”、苏州的“蟹黄黄”等,将地方特色饮食设计为软萌的毛绒玩具,结合了地域文化与情绪价值,成为文旅纪念品的新热点。

此外,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主题明信片、拼图等文创产品热销,形成了从文化认知、旅游打卡到交流传播的文旅闭环;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带动山西文旅以及包括古建模型、主题明信片等文创产品的持续热销,实现了“虚拟IP+实体旅游”的双向赋能。

文创设计目前已展现出产业融合的贯通性,全面链接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制造业等产业,形成跨界合作、多元发展的产业链。可以说,文创这一庞大的产品和产业体系,一端连接着数千年积淀的历史文明和演进发展的现代文化艺术,一端对接的是今天的生活方式、消费场景和文化心理,汇合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创造文化共情空间

中国文创设计的发展源于深厚的历史文明基础,也和十余年来普遍建立的文化自信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青年群体成长密不可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自信增强全面带动了本土价值重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进一步复兴。

近年来,书法、茶道、香薰等传统生活方式再次兴起,汉服、马面裙等成为日常穿搭,盛唐气象、宋代美学等融入家居、服饰等设计领域,传统绘画与舞台艺术相结合形成再创作再演绎。在这一背景下,文创设计发展成为必然。

同时,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不仅降低了文创设计的创作门槛,而且进一步推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组织生产和营销,并运用区块链保障数字版权,极大提高了文创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文化附加值生产转化,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拓展,人们愿意为文化买单、为意义付费,文创设计开发和消费选择成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诸多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文创产品的消费主体是95后、00后青年群体,其对于文创产品设计和消费的介入,使文创产品往往呈现出愉悦开心、好玩有趣的娱乐精神,原本庄严的宫廷文化、厚重的历史文物经过幽默甚至调侃的创意转化,变得轻松诙谐、呆萌可爱,文创产品由此富于情绪价值,符合悦己型消费潮流。

同时,文创设计和消费也成为青年群体文化身份建构的有效方式。“Z世代”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深度观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意再造、对当下生活的文化发现,在文创设计和消费中表达精神需求,找到文化归属,并借助“圈层”讨论等进一步达成文化共情。人们以文创产品为“媒”,释放情感,展示个性,表达态度,实现的是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

由此可见,文创设计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挖掘文化符号,开展创意转化,锚定当下生活和消费,促进传统“活化”,创造了文化共情、精神交流的新空间。

呈现发展新趋势

文创市场活力满满,文创设计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设计上出现还原传统与“数实共生”并行之势。近年来,“数字文创”进一步发展,如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复现古画的动态画境,诸多实体文创也进一步与AI生成艺术、元宇宙场景、NFT数字藏品等联动。更显著的变化在于,“数字文创”通过构建虚拟场域,实现数字感官拟态沉浸,重塑历史与现实的边界,在可交互、高仿真、强沉浸、精渲染的数字场景中,提供历史文化生动的感知体验。与此同时,对历史传统的现实还原仍然是文创设计的重要内容,正如博物馆线下商店被称为“最后一个展厅”,旅游纪念品被视作“无形经历的有形化”,手工艺文创的制作体验成为一种解压、疗愈的过程,建立历史文化的现实触点并展开实践和体验,仍是文创设计的发展方向。

其次,意义共创的“参与式”发展是文创设计的一大趋势。文创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或服务,核心在于文化体验和意义共鸣,互动参与是必要机制。这不仅在于通过众包模式开发文创产品,使设计师、传承人、消费者协同创新,也不只如手工材料包、古建筑积木等需要消费者来参与完成,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进一步从发掘符号到文化叙事、从“物”的认知到“场”的体验拓展和转化,即文创设计不局限于传统纹样拼贴,而是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和生活,形成共同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包括“文创+研学”“文创+公益”等,使消费者在参与过程中完成文化体验。

此外,文创设计还将进一步实现社会创新的“全领域”联动,从商业领域向艺术疗愈等辅助医疗、城市更新、乡村全面振兴、友好型社会建设、低碳社会发展等方面融会拓展,不断实现“文”与“创”的新价值。

以文创产品为纽带,人们再度建立起历史文明与当下生活、过往记忆与现时体验的日常联系。文创设计的发展,也成为社会生活和时代文化的鲜明表征,承继悠悠文脉,面向崭新未来。(殷波 作者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