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江苏盐城聚合生态旅游场景—— 跟着候鸟来 带着文创走

2025-01-23 12:45:22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核心阅读

来滩涂湿地看万鸟翔集,到城市街巷逛博物馆、文创店,把文创产品“盐小勺”带回家……在江苏盐城,围绕候鸟聚合多元场景、开发文旅业态、打造消费亮点,观鸟游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招式”,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深度、更丰富的体验。

头上有两根绒毛、嘴巴像勺子一样——以勺嘴鹬为原型开发的IP形象“盐小勺”,是江苏盐城推出的城市形象代言。

最近,走进盐城的一些文创商店,上新的“盐小勺”盲盒,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捧着书的“学习勺”、满脸饭粒的“干饭勺”、拿着望远镜的“观鸟勺”……

镜头从城市转向滨海。正值候鸟迁徙季,成群的勺嘴鹬在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飞翔,场面蔚为壮观。

盐城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有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计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紧跟候鸟脚步,来自各地的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观候鸟、逛展览、买文创,观鸟游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招式”。

以观鸟游为中心,策划多元生态旅游产品

“候鸟一路南飞,选择栖息地最看重食物来源和生态环境。”在条子泥景区的研学馆中,导游沈丹丹从候鸟迁飞的原因和地点选择讲起,配合视频和图片,为游客介绍冬季湿地的常见鸟类。

熟悉了鸟类基本知识后,参加研学游的游客来到海堤公路附近的观鸟平台,正式开启观鸟旅程。

“涨潮啦!现在正是黄金观鸟时间。”沈丹丹告诉大家,退潮时,候鸟会四散在海滩这个“大食堂”觅食,涨潮时,鸟儿就随海水退回大堤里侧的“宿舍区”休息——此刻正是鸟类最聚集的时候,方便在平台进行观察。

沈丹丹向大家解释,这处名叫“720高地”的“宿舍区”,是东台市在离候鸟觅食区最近的围垦养殖区辟出的720亩鱼塘,经过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打造成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让鸟儿在海水涨潮时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

4个观鸟平台,共有16架高倍望远镜。放眼望去,500米范围外的场景清晰可见,在研学馆视频中见到的鸟类——大雁、野鸭,还有黑脸琵鹭、白琵鹭等,正在闲适踱步。

游客继续出发,乘车向南12公里,在条子泥湿地深处的“万亩湖泊”,是丹顶鹤、火烈鸟等大型涉禽鸟类的栖息地。这里有个小型驿站,许多游客坐下来吃点心、喝饮料,和不远处的候鸟一起“喝下午茶”。

条子泥湿地深处,还有数十名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候鸟。

“等了几个小时,拍到了火烈鸟喂小鸟的细节,太值了。”摄影活动组织者、盐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戚晓云介绍,每次拍摄活动报名人数都爆满,采风时间也从一两天拉长到三五天甚至一周——春天抢拍“自带干饭工具”的勺嘴鹬,夏天是黑嘴鸥繁殖的季节,秋天遍地盐蒿草红了,而这个冬天,拍到的火烈鸟越来越多。

东台市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常维介绍,湿地四季景色各异,条子泥景区以观鸟游为中心,结合不同季节策划了摄影、体育、研学等生态旅游产品,形成观鸟赛、摄影培训营、生态露营等品牌,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连接文博场馆,推出生态旅游新体验

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段晶晶给自己规划了一条线路——先去条子泥湿地看鸟,再到黄海湿地博物馆看鸟的故事。逛完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她就发现了不同:“在布展时间逻辑上,这里是从我们今天熟悉的生活开始倒叙的。”

记者看到,这个三层布展、5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分为5个展厅:国际湿地城、黄海生态区、候鸟迁徙、淤泥质海岸、和谐共生。除了地面灯光变幻出大海与沙滩的造型,抬头看,空中还有一只“鸟儿”正在“领逛”,到二楼时变成了一群鸟,到了三楼则聚集起鸟阵。

“我们用候鸟视角,展示候鸟家园的变迁。”黄海湿地博物馆宣传策划部部长江俊波介绍,将博物馆打造成一本立体的湿地生态百科全书,与自然遗产地串珠成链,以趣味性互动与沉浸式体验,推出生态旅游的新业态、新体验。

在候鸟迁徙展厅,一组互动装置吸引了段晶晶。圆形展台上,用标本或仿真标本做成的442种候鸟集合呈现在眼前。一旁的大屏上,点击每只候鸟的头像,就能看到文字介绍、听到它们的叫声——“布谷布谷”,是四声杜鹃;“叽啾叽啾”,是勺嘴鹬。

旁边,有个“猜猜我是谁”的趣味环节。游客先看到图片上鸟儿的爪子或嘴巴,按下按钮,再看到这只鸟的生活环境和捕食方式,最后揭晓答案、展现全貌——你猜对了吗?

“文博场馆已是观鸟游的重要一环,让博物馆本身成为旅游目的地。”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告诉记者,黄海湿地博物馆在每年吸引游客26万人次的基础上,开发出“世界遗产教育”“湿地和科学手工坊”等多个品牌活动,全年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140场。

文创推陈出新,开发生态旅游消费新场景

在黄海湿地博物馆逛完展陈,许多游客先走进一楼电影院,看一场《不是菜鸟的盐小勺》4D动画短片,再到文创商店挑选伴手礼,把湿地之旅的美好记忆带回家。

文创商店最受欢迎的,还是“盐小勺”——呆萌可爱的卡通造型,被印在T恤、杯子、笔记本和冰箱贴上,或做成毛绒玩具,让游客爱不释手。江苏黄海湿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红欣介绍,团队还在继续打造“盐小勺的小伙伴们”:仙气的丹顶鹤和霸气的麋鹿形象IP,让“湿地三宝”以不同特色俘获消费者的心。

走进位于金融城的“盐小勺主题咖啡馆”,不仅咖啡杯、餐巾纸上是“盐小勺”形象,壁纸、地砖也有“盐小勺”元素。

“这里还能买到限量款咖啡杯。”游客小林告诉记者,自己是在条子泥景区被候鸟“种草”后,返程前专门来喝“盐小勺”咖啡、买“盐小勺”咖啡杯——每个杯子上,“盐小勺”身穿迁飞路线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服装,悠闲地喝着咖啡。

去年夏天,在盐城一个文创集市上,两座1.5米高的“盐小勺”泡沫雕塑,吸引了许多市民与游客,大家排长队,拿起彩笔发挥创意和想象,涂鸦上色。

“在充满欢乐的互动中,原本纯白色的‘盐小勺’戴上了彩色的发夹,穿上了背带裤,身上画满了爱心。”活动组织者朱丹妮记得,活动吸引了上百人参与、打卡,并带动文创市集上的“盐小勺”周边商品被抢购一空。

除了参加活动,“盐小勺”还在盐城最热闹的两条步行街上“常驻”。在东大门街区和欧风花街,6米多高的“盐小勺”雕塑,成为街上最醒目的“显眼包”。许多人来到步行街与它们合影,其中不少是拖着行李箱的游客。

“观鸟游带火了文创热,文创热又促进了消费。越来越多游客愿意从滨海景区走进城市街巷,深度游览‘盐小勺’的家乡。”盐城市委宣传部文产处处长金龙飞介绍,放眼全市,湿地生态相关文创产品总销售额超3000万元,带动产值数千万元。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