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伍爱民:刀刻剪纸中的艺术人生

2025-01-22 15:39:52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蛇年,给你剪一个‘蛇福’。”伍爱民拿起剪刀,几分钟之后,一个栩栩如生、巧妙融合了蛇元素的“福”字就展现在眼前。这位78岁的老人手脚麻利,思维清晰,窗花这种看似简单的剪纸作品,在他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美得让人赞叹不已。

自幼受舅舅影响,伍爱民对美术抱有浓厚兴趣,并在工作中不断磨炼绘画技能。一直以来,他不断探索剪纸艺术,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传统剪纸与现代技法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让刀刻剪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与剪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伍爱民的基因里,似乎天生就携带了一份对“美术”的敏锐与非凡天赋。在舅舅(美术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熟练掌握了色彩的和谐搭配与线条的灵动运用,心中播下了对艺术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的种子。

从开远糖厂到蒙自雨过铺糖厂,再到蒙自市总工会工人俱乐部,伍爱民坚持深入乡间地头,在长期的采风实践中,将少数民族的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技法相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的剪纸作品。

为进一步精进技艺,还寻觅在民间的剪纸艺人,除虚心请教之外,还会购买并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作品,以作研究之用。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之下,从传统的剪刀剪纸到精湛的刀刻剪纸,他的技艺日益精进,最终成为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市级非遗项目“刀刻(剪)纸技艺”传承人。

刀刻剪纸连环画名扬海内外

踏足过桥米线的发祥地——蒙自,品尝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无疑是每一位红河州旅游人心中不可错过的挚爱。在同德广场的隅角,一尊巨型锡碗巍然矗立,碗身之上,细腻地镌刻着《桥之情》的图案,它娓娓道来过桥米线那穿越明末清初的动人传说。

这十二幅精妙绝伦的刀刻剪纸作品,正是出自伍爱民之手。

为了赋予作品以灵魂,伍爱民沉浸书海,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服饰风貌与日常器具,历时2个多月,创作出《桥之情》,并深受众人喜爱。此外,由《桥之情》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碗碟、邮票、扇子……其影响力更是跨越了艺术的边界,深入人心。

在2023年,《桥之情》还随蒙自过桥米线走进在北京举办的“兰花之夜•桥宴”上,并被作为礼品赠给参会的60余个国家近200名中外来宾。

刀刻剪纸连环画随之名扬海内外。但,伍爱民的“斐然成绩”还不止于此,其创作的《牧羊归来》等作品也走出蒙自,“静静挂立”在中国美术馆里,深深吸引着全国各地参观者的目光。

银发圆梦刻刀绘就传承篇章

红河州离退休干部红色精神传承馆内,展出了伍爱民创作的16幅反映红河州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刀刻剪纸组图作品,为了精准捕捉和再现老干部们的光辉形象与奋斗历程,伍爱民投入了大量心血与精力,深入研读了100万字《红河州老干部工作志》和《云南省离退休干部工作志》,从中精心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和细节。

据伍爱民回忆,创作过程中,有时半夜醒来,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与老干部工作相关的细节,都会立刻起身,拿起笔来记录下来。这种对创作的执着与热情,让他的妻子都忍不住戏称他已经到了“发狂”的地步。

历时3个多月,伍爱民终于完成了高度概括老干部工作40年历程的“脚本”。从铅笔稿到墨稿,再到最终的刀刻成品,伍爱民精心雕琢每一幅作品,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前后历时半年,他终于完成了这16幅组图。

伍爱民的退休生活是忙碌的,他说:“退休后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忙。”但言语间,却难掩他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对老干部工作的崇敬之情。

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伍爱民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坦言,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伍爱民说:“银发正是圆梦时,我将一心一意投入到创作之中,用刻刀书写人生新篇章。”(王宗林、红河州委老干部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