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探寻广州非遗的“发展密码”

2025-01-09 16:23:49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何激活非遗的发展动能?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如何让新技术、新材料成为传统非遗的好帮手?1月8日,2024广州非遗典型案例分享会在广州市文化馆召开,非遗从业者、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等济济一堂,分享广州非遗未来的发展之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传播多元化至少有119项非遗进入校园

在分享会上,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的何诗婷介绍了广州非遗走入校园的成果:广州市第七中学实验学校构建起一到九年级的广东音乐完整学习梯队,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研发了集非遗传播、学科融合、职业启蒙于一体的系列课程,越秀区大南路小学每年定期举办“校园庙会”,天河中学与省博、省美术馆及高校持续共建素质课堂,天河区东圃小学利用车陂龙舟的社区优势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构建幼儿刺绣特色课程,番禺区沙湾镇红基学校通过砖雕、灰塑、中草药等非遗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利用学校周边古建筑作为灰塑传习基地,花都区梯面镇梯面小学全校每天十分钟“共唱客家山歌”,并组建百灵鸟客家山歌队……

记者了解到,通过“非遗在校园”等品牌活动,2024年广州市文化馆成功创建“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非遗在校园”普查的中期研究结果显示,全市“非遗在校园”已遍及11区,覆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多个教学培养阶段,据估算,全市非遗传承传播历年共有109.4万名学生参与。从非遗项目看,至少有119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涵盖从民间文学到民俗的十大门类,为各类非遗打造出较为健全的校园推广体系。其中,广东醒狮、剪纸、广彩、广绣、粤剧普及率位列前五。

广州非遗在社区中的传播和发展也引人关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推进的广州市“非遗在社区”项目发现,广州非遗的传播模式非常多元化。比如在沙湾“非遗小镇”,非遗成为推进小镇景观优化和多角度开发的重要资源。又如对岭南派古琴的调研中,大家看到岭南派古琴传承人、从业者、学员以琴馆为基础,通过雅集、公共活动等方式,与企业、学校、社会机构展开多种合作,推动了古琴文化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层面实现传播和传承。

从广绣到美食“文化基因”是核心竞争力

“我们发现,广绣图案里大家最爱采用的还是牡丹。”在现场举行的《中国广绣传统图案》新书发布环节,这部书的主编、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丁敏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广州美院团队合作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课题娓娓道来。这个从2021年便已启动的项目,目的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研究团队通过数字化采集、处理与归档,一方面初步建立起如同真实丝线“纹路”感的广绣图案数据库,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很多藏在广绣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为什么只有在广绣和广州外销画中才能看到大极乐鸟的身影?又比如为什么在广绣中表现出来的“动态”最多种多样的是锦鸡?再比如欧洲人钟爱但在我国南方并无栽种的“铃兰”,是怎样出现在广绣艺人的针底的?这些全新的成果为广绣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

“老字号的核心价值是文化基因。”广州酒家集团品牌总监苏鸿飞指出,每个老字号其实都可以成为时代的创新者。在市场营销从“购买产品”到“文化体验场景”转变的当下,如何让“非遗力”转化为“品牌力”?就以广州酒家最核心的竞争力美食来说,不仅通过“师带徒”,培育了七代粤菜烹饪技艺传承人,还借助与考古专家、文博专家等共同研究,在粤菜文化溯源方面亮点频频。而通过纪录片《上菜啦!新年》、电视剧《珠江人家》等,让品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人心。

搭建平台勇于“破圈”

推动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如今,非遗“集中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平台”的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24年连续推出了岭南传统中医药、粤剧、岭南盆景艺术、泥塑、岭南雕刻五个“非遗体验季”。在各个体验季中集成展览、表演、传播、研学、销售、体验活动、非遗分馆建设、志愿服务队创建等综合性内容,推动非遗资源与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让市民游客在体验式、沉浸式的氛围中爱上非遗。

越秀区目前共有6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56名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越秀区文化馆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越秀区依托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以“永不落幕的花市”为主题,重构广府人“行花街”的记忆,并在全国打造首个元宇宙广州非遗街区,设计“六六”“花花”IP形象,研发、销售十多种非遗衍生文创产品,举办广州非遗直播带货等,将城市记忆融入广府烟火。

而在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总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的增城区,正果老街、瓜岭景区、白水寨景区周边等非遗聚集区,“增城挂绿”荔枝、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派潭凉粉、迟菜心等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方兴未艾的非遗文旅,为非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荔湾区非遗协会成立于2020年,是广州市内首个非遗行业协会。当年,广州市首条非遗街区在荔湾永庆坊开市。非遗保护传承的“荔湾样本”在会上也引起热议。

与会嘉宾指出,广州的非遗资源具有很强的“破圈”潜力,最近广东省博物馆中引来观展热潮的广钟主题展就很有说服力。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副部长董帅指出,广州传统工艺的许多品种,比如广式硬木家具、广珐琅、广钟等曾经在宫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广绣、香云纱、打铜、广彩等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如何分门别类地做好不同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之途。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