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书评丨《农门》一道最具中国底色的大门

2025-01-08 10:06:30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农门》的作者和我是战友,曾坐在一张桌上共事过。我们都知道,其个人的理论水平造诣颇高,在海军中是公认的一支笔,但从未听说过其涉足于小说。听说他写了一部长篇,还是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颇有些惊讶!一口气读完,感慨万千。

这是一本有灵魂的书!这道门,几代、几十代的中国人都曾走过。而作者笔下的这道门,惊天地泣鬼神,是一道镌刻着中国人图腾的凝重的门。

《农门》丁兆伦

一部反映上下一百年历经五代人惊天动地的中国乡村变革诗史

《农门》上部从1888年写到1938年,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标志性的五十年。作者还在续写下部,从1938年写到1988年,这同样是风雷激荡的岁月。下部的故事在上部书中埋下了大量的伏笔。如,丁粮天的后人无疑会走向抗击日寇的滚滚洪流中,李冯丁王秦五大家族之争的硝烟已经重新燃起,丁家赖以生存的六亩地的最后归宿在哪里,还有丁体香的生死悬念,丁粮米闯关东又会演绎出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这些都让人欲罢不能。

这段历史,无数文人墨客曾拿起如椽之笔触及过,但作者让一个务农耕家族的兴衰更迭放在这段滚烫的历史上犹如过山车般地山呼海啸而来,单凭这一点,说明作者具有何等的视野、勇气和气魄!作者没有去写历史,但也没有回避历史;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烘托时代政治背景,但其影响却刻在骨子里。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乃至每一个人,无疑是与这个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这个时代的人物,那怕是小人物。其命运其爱情其价值,都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而矣。书中描写了五大家族的命运,上百个鲜活的人物,几千年土里刨食的命运,几代人视土地为命根的传统。这些故事,虽平凡,但牵动人心;虽然发生在过去,其实就在眼前。

以中国农民特有的思维、视角、眼光审视他们脚下这片土地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一株艺术奇葩。《农门》一书,可以定义为当代乡土文学。读着此书,眼前总是有一种画面,仿佛游弋于一个安静而神秘的千年古村中。

这是一幅多么悠长而绵绵的画面呀!

直白而朴素的语言,是作者一大特色。作者以乡下人的视角感悟乡下,以农民的视角写农村,以农民的语言和农民对话,语言中自然流淌着一种亲近感。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六亩地”上惊现“四方石”,上面刻有“土地粮食祭”五个大字,喻为丁家五代人。读到这里,不由地想到《红楼梦》中那个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这其中的喻义,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这是传说,更是艺术。

“土地粮食”,赖以生存延续之本。脸朝黄天背向天,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敬若神灵般捧在心上。书中,多次述说丁家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在六亩地上发生的。丁土根背乡离井来到胳肢村,成家于六亩地开始,发迹于六亩地展开……六亩地,成了丁家赖以生存之基。掩卷而思,我们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哪一片不是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吗?!读懂农村、农业和农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最底层就读懂了中国的社会百态

在中国文学上,以家族题材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因为,这类文学作品更容易打动人。作者姓丁,在他笔下写丁氏家族,自然会有一种别样的亲近和认同感。书中,作者虽然常以“我”的形式出现,类似于一种回忆录的题材,我宁可相信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只是掩人耳目而矣。

作品中,不仅布局大开大合,不落入俗套;而且构思极其精妙,细节处细思极恐。如,千年的梧桐树、万年的乌龟和狐狸精蜕变成人……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不是宣扬迷信,而是记载着过去数代乡下人空虚而飘渺的精神世界;蛤蟆石的传说、四方石的出现、占墓的诡异故事……又为千年古村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死死一对、鬼怪附身等等,作者运用了死亡的意识流写法,写出了乡下人在自已的精神世界里,对死亡的恐惧,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千年古村落的神秘和安谧。

透过这些描写,说明作者是懂得乡下的,是熟悉乡下人生活的,将几代乡下的传说和记忆融会贯通。

乡下,最懂得人情世故,最知世态炎凉。乡下,是中国社会人情的风雨表和窗口。书中五大家族,大量的人物或狡或正,或阴或阳,或明或暗,这何尝不是当下人生的写照!书中还有大量人物机智狡诈的交锋对话,不令让人领略到了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氛,更让人体会到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的敏感度。

一部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思想支撑。如果再加上丰富的阅历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知,小说的张力和厚度、硬度自然就有了。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了解乡下感悟乡下的好作品,读懂了劳苦大众最底层的人的人情世故,就读懂了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方向。

文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对爱的诠释

一部千古流芳的作品,无疑不是塑造了伟大的爱情。《农门》一书,塑造了二十多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但却人读到了另一种滋味和感受。有的入口如蜜,有的哀怜多舛,有的凄凉悲怆,有的感天动地……。土根和秦女暗生情愫,但结发妻子却抑郁而死;地博与荷花天设一对、与实儿倾心相遇,但最终都是天各一方;果儿与王洋、粮天与末了,他(她)们的爱情虽然是昙花一现,但爱的甜蜜已经跃然纸上了。还有,粮麦粮豆和大嫚二嫚的爱自由奔放,桃儿杏儿的情最终无花绽放,粮儿钱儿的“换亲”又让人捶胸顿足……这些男女主角的故事,让人徒生出多少悲伤,多少眼泪,多少不甘!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书中小姨娘和丁体香的悲惨结局……我喜欢书中的每一位女性,更喜欢作者塑造的小姨娘这个陪角。这个角色,书中竟没有名分,甚至没有名姓,这或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但我相信,这个角色一定会有生命力的!

作者对男女之爱虽着墨不多,但已经是笔下生花了。爱,在田间地头自由奔放,在辛勤劳作间自然流淌。足见作者对情和爱却有一番心头的感悟,只可意会不可亵渎也!

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否成功就在于塑造不同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一定会流传在民间,经久不衰。而几乎所有中国人,谁没有从长辈那里,从戏文中,记牢了历史或有或无的大小人物。读了《农门》,书中人物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农门》一书,是作者第一次出版小说。但我相信,有了“农门”,一定还会有“城门”、“军门”的。因为,作者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期盼着他的新作品再次横空出世!

(作者许森系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君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