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不惑”海尔,何以与时代同频共振

2024-12-25 14:21:0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40年前,青岛电冰箱总厂产品质量低下,职工人心涣散,企业濒临倒闭。

40年来,脱胎换骨的海尔集团在电冰箱等白色家电生产研发中持续引领,产业版图遍布世界各地。

进入“不惑”之年,海尔在踩准时代节拍持续变革的同时,恒守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全球创牌基因不变,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不变,坚持人的价值最大化不变,持续壮大智慧住居产业、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前瞻布局大健康生命科学产业……

海尔集团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11月6日摄)海尔集团供图

如今,这家从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的家电企业,已在全球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引领全球的物联网生态企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进化的海尔:做“难而正确的事”

海尔的故事,总会从“砸冰箱”事件讲起。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工业技术普遍落后,企业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拉开海尔创业创新的序幕。

1985年的一天,厂里收到一封用户投诉信,称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张瑞敏与副厂长杨绵绵到仓库检查,发现76台有瑕疵的冰箱。他们当即做出一个决定:全部砸毁!

砸冰箱现场,有工人哭了。当时,冰箱是凭票证购买的紧俏商品,一台售价1760多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两年的收入。即便是有质量瑕疵的冰箱,市场价格也不低,一样有销路。76台瑕疵冰箱被一锤一锤砸毁,彻底砸出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企业无所适从,甚至因为片面追求利益而“迷失”。海尔狠抓质量,走出一条“正路”。1985年底,海尔实现“四个当年”目标:当年上项目、当年安装设备、当年试生产、当年扭亏为盈。1988年,海尔获得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枚质量金牌——“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砸碎冰箱的大锤,如今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特殊的“文物”既见证着一家企业的转型和突破,又从一个侧面诠释我国制造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无声叙述着一个古老国度的蝶变和复兴。

图为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海尔集团董事局大楼(11月6日摄)。除署名外本组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紫恒 摄

而海尔的管理者对此也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我们不断自我否定,并在自我否定中成长。

树立起质量意识之后,海尔致力于做国内冰箱等家电的引领者。他们从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冰箱制造技术和生产线,但是,产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这样设计会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引进”,只能原模原样地生产,甚至动一颗螺丝钉,都会出现各种问题。

出路在哪里?在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更在结合实际的突破和创新。“我们成立了技术中心,力求让更多人学技术、懂技术、敢突破、能创新。”海尔科学与技术委员会技术战略总监马国军说,1988年,海尔第一款自主创新产品“小王子”161L冰箱面市,它体积小,价格相对便宜、省电,更适合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的使用需求。

以产品为载体,以市场为检验标准,海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研发能力,17个项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推出的“小小神童”洗衣机等一系列产品广受市场青睐。这不仅带领海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代表中国技术方案争取到全球市场话语权。

2001年,海尔企业科学家吕佩师团队研制出双动力洗衣机,节水、省时各提高50%,洗净比提高50%,磨损率降低60%,迅速拿下高端洗衣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此后,海尔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了双动力洗衣机专利提案。吕佩师作为第一位来自中国企业的工作组专家,进入IEC/SC59D——国际电工委员会洗衣机技术委员会。“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当双动力标准提案提出后,所有人都看向我,那一刻我感觉非常不一样。”吕佩师回忆说。

依托日益强大的研发能力,海尔持续“进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国内家电厂家加入“贴牌”“代工”这个赛道。虽然这一赛道略显低端,但却有着较为丰厚的短期收益。

海尔与美国通用家电有着一段数十年的“爱恨情仇”。

1992年,美国通用家电想在中国找一家代工企业,经过考察,发现海尔集团比较合适,于是提出要控股海尔集团,且产品必须用通用家电的品牌。当时企业管理者们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做代工很容易,难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旦接受通用家电的条件,可能就没有海尔品牌了。他们果断拒绝了通用家电。

与大多数国内家电厂家不同,海尔走上艰难的海外创牌之路。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奠基第一个海外工业园;2000年3月,第一台在美国生产的海尔冰箱下线,海尔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并在随后的数年间将业务持续做大。

让通用家电的管理者们难以置信的是,曾处于强势地位的收购方,最终反而于2016年被海尔集团收购。

据张瑞敏回忆,收购之初,双方高层交流时,通用家电的一位管理人员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靠什么来领导我们?”

众人面面相觑之际,张瑞敏回答道:“我们不是你的上级,只是你的股东,我们共同的上级就是用户。”此番回答,让在场的通用家电高层心悦诚服,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家东方企业的独特文化。收购完成后,海尔文化随之注入通用家电,使这家百年企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如今,通用家电已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美国家电市场引领者。

做“难而正确的事”,是包括海尔在内的许多中国企业一以贯之的作风。从1991年自主品牌产品批量出口开始,海尔集团用26年才实现海外市场营收平衡。截至目前,海尔集团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发展步伐越走越稳,已在全球建立10个研发中心、35个工业园、143个制造中心和23万个销售网点,建立起全球领先的家电品牌集群。

与此同时,海尔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109项国际标准,是中国家电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及拥有国际标准专家数量最多的企业,累计建成9座“灯塔工厂”和1座“可持续灯塔工厂”,“10+N”开放创新体系汇集全球资源协同创新,持续创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

生态的海尔:打造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

2018年,张瑞敏首次提出“生态品牌”这一品牌理念。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的海尔正处在第六个战略发展阶段——“生态品牌战略”阶段。

何谓生态?

“海尔提出的生态,就如同一片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解释道,不同的物种群体共生、进化,物种之间既有协同、又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共享生态系统带来的阳光、水源和生存环境,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进化而生长发展。

观众在海尔文化展厅内参观(11月5日摄)。

独木不成林。生态,意味着开放。作为全球物联网生态品牌,海尔搭建了开放的生态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加入其中协同共享、联合共创,助力各方在海尔的“热带雨林”中实现效益最大化,让新的价值不断涌现和持续裂变。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海尔进军为“生态企业”的关键一步。2023年3月,奇瑞汽车推出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月销量仅不到400台。然而,只用了6个月时间,月销量便提高至4000台,其背后正是海尔卡奥斯互联网平台为奇瑞搭建的“生态力量”。

2021年,卡奥斯与奇瑞汽车携手打造了汽车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行云,汇聚了240万车主及5000多家零部件、经销商。在这一平台上,用户对车辆的配置需求得到了具象化体现——大到碳纤维机盖,小到发光车钥匙,均可实现定制。

开放的生态往往能实现互利共赢。奇瑞基于海行云平台的算法模型,2000家供应商可以同时在平台上进行协同,打破了边界,取消了组货中转,协同效率和准确率提升了100%;用户也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通过连接现场1万个工位和50万台生产设备的数据,实时配置超过100种制造工艺,用户从下单到车辆交付仅需15天。

今年12月,延长石油集团发布了延长云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具有720亿参数的能源大模型,它覆盖人财物产供全场景全链条和延长石油旗下油气煤化电等多个产业领域,打通了原本因生产区域分散、多种产业耦合、产品链条长造成的数据孤岛。它的诞生,是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智积淀转化的成果,为能源化工产业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提供了有力抓手。

海尔的生态力量更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海尔卡奥斯工赋平台总经理刁兴全说,卡奥斯与山东省郯城县政府共建的“郯城县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共有注册企业309家,不仅能为中小企业赋能增效,还为绿色化工、家居建材等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临沂广发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作为这一“生态系统”的一员,在卡奥斯平台的赋能下,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工业机理模型的后台数据,产品合格率从85%提高到96%,“质”的提升让广发科技一跃成为5家头部企业的指定供应商。

“体验创新、平台开放、生态共赢”,海尔的生态之路已经成为物联网生态企业进化发展的特征。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部主任陈宇新说,作为全球引领的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以大连接、大数据、大模型的技术体系为支撑,将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为品牌核心优势,推动了生态品牌在工业场景的成功应用和普及,丰富拓展了生态品牌的内涵。

如今,海尔已经布局了智慧住居、大健康、产业互联网三大主赛道生态,这三大生态正在形成无限扩展的生命体系。

在智慧住居生态领域,智慧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联合3500多个生态伙伴,为用户设计智慧家、建设智慧家、服务智慧家,生态伙伴由此收获高增值分享,实现了共赢;在大健康生态领域,盈康一生牵头成立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积极链接医、工、金、服等生态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健康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已经链接企业90多万家,服务企业16万家,成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力量。

随着全球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日益重视,海尔打造的生态品牌正通过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引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社会价值贡献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实践。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仰锋认为,海尔率先形成的生态品牌范式,解决了当下很多企业如何进一步经营好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加深用户体验、建立全生命周期用户黏性的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从生态品牌、生态企业,再到生态经济,海尔的生态系统持续进化,形成与生态各方共享价值的共同体。“生态品牌不是一枝独秀的亮丽,而是百花齐放的风采;不是孤峰矗立的奇观,而是群山连绵的壮阔。”周云杰说。

世界的海尔: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今年9月,已有100年历史的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2024 IFA)开幕。在3300平方米的海尔展区里,从智能化、个性化的家居解决方案,到精准契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洗衣机、空调等,再到精致小巧的咖啡机……即使是在制造业传统深厚的德国,这些原创科技的高端产品也毫不逊色,吸引着许多参观者驻足。

德国与海尔所在城市青岛的“缘分”,同样始于百余年前。19世纪末期,中国积贫积弱,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客观上倒逼青岛“睁眼看世界”,接触到德国当时在制造业领域的先进理念。面对西方列强的疯狂剥削和掠夺,一批仁人志士不甘落后,探索实业救国,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成为最早接触工业文明的中国城市之一,也成为最早打造制造业自主品牌的中国城市之一,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基因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众多优秀企业中,就包括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诞生的海尔。

巧合的是,40年前,海尔全球化的征程也从德国起航。

1984年,海尔集团组织团队赴德国考察并与当地企业谈判签约事宜,一位德方陪同人员无意中说:“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人,也让他们下定决心:以后要让海尔的产品在德国市场上畅销,更在世界市场上畅销。

时至今日,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回忆起海尔产品第一次跨出国门的场景,依旧感慨万分。

为了打开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1990年,海尔团队当着德国经销商的面,撕掉了4台海尔冰箱的商标,并把它们混在德国产品里一起测评。结果海尔的产品收获了更多认可,这让德国经销商刮目相看,当场签订了2万台产品的采购合同。如今,海尔已连续8年成为欧洲市场销量增速最快的家电品牌。

迅速崛起的背后,是海尔对欧洲市场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张庆福举例说,欧洲人有喝咖啡的习惯,我们在设计咖啡机时既关注“功能丰富”,还兼顾“小巧方便”,设计出“嵌入式咖啡机”采用侧开门的领先嵌入式平台结构,既节省了空间,又符合大多数欧洲家庭厨房的极简设计风格。

以本土化设计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用户需求在哪里,海尔创新的方向就到哪里。在沙特,海尔推出停电100小时也能锁鲜如初的不化冻冰箱,解决了部分地方因天气炎热、时常断电,食物不易储存的用户痛点;在日本,针对厨房空间不足、日本女性身材娇小的情况,海尔推出500L超薄冰箱;在巴基斯坦,当地家庭人数多、喜欢穿大袍子,海尔专门设计了大容量全自动洗衣机,一次能洗32件大袍子……

在全球创牌的同时,海尔还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加快打造国际品牌矩阵,将美国通用家电、新西兰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等纳入旗下,并通过技术、管理赋能,融合海尔自身的文化与管理模式,激发海外品牌的活力,创造了全球最大的高端家电品牌集群。

海尔还将力量延伸到医疗卫生领域。非洲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普通疫苗冷藏箱断电后温度变化易导致疫苗失效,儿童疫苗接种的覆盖率不高。于是,海尔建设了太阳能移动诊所。

“这是一个由太阳能直接驱动制冷、没有蓄电池的太阳能疫苗冰箱,它在43℃环境温度下断电后,箱内温度可保持在8℃以下的时间达120小时,保障了疫苗的安全有效。”海尔集团盈康生命高级品牌经理陈美洁说,太阳能疫苗冰箱已经应用到78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全球4500万适龄儿童接种上安全的疫苗提供保障。

源自世界,走向世界。海尔的出海之路,不再是简单地将生意从本国溢出到他国,而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思维——在全球视野中配置资源,在中国之外的市场谋篇布局。海尔的“世界眼光”,不仅解决了全球不同地区市场对产品品质、产品标准以及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要求,还建立起全球化的创新体系,加速了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有所变,亦有所不变。

40年来,海尔踏准时代节拍,积极求变、识变、应变,又始终坚守主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牌的全球化道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更让世界看到我国企业能够通过自主创牌、技术积累以及制定标准,向“中国创造”迈进,并逐渐成为全球行业的引领者。如今海尔全球员工超过12万人,2024年全球营业收入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创立至今,全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4%,累计创造利润2986亿元。

企业如是,城市亦如是。

海尔诞生之地青岛,从成为殖民地、被动“觉醒”起步,到如今已有足够实力,吸引全世界眼光。百余年来,青岛产业持续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937亿元,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多项产品领跑全国、全球,在众多产业赛道上取得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展现中国制造业的新气质。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