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大嫂”返乡创业 用热情和饺子温暖八方客
在长白山脚下的池北区,有一家小饺子馆生意红火,顾客络绎不绝,是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吃饺子的“打卡地”,店主王秀梅被众人称为“饺子大嫂”。这个仅有39平方米的饺子馆里的老三样饺子、馄饨、面条让顾客、游客大饱口福,久久难忘。
53岁的王秀梅是土生土长的长白山池北区人,两年前,身在广州的王秀梅在手机上看到淄博“火”了。于是,想到诚信经营、以和为贵,凭着长白山独特得风景和人文,一定能吸引国内外的客人云集,也能“火”上一回。说干就干,王秀梅收拾行囊,回到了家乡,租了个门店,起名叫“众旺手工饺子馆”,不久就开始营业了。
总结淄博火就火在“货真价实”,王秀梅进货的肉,必须是新杀猪的前槽肉,这里的肉嫩,味道鲜美,当天进的肉卖完了,就不再卖饺子了,绝不用其他的肉代替。包饺子用的蔬菜必须是当天新采摘的。凭着货真价实、手艺精到,王秀梅饺子馆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客人多了,王秀梅一个人忙前忙后,因为坚持现包现煮,绝不让客人吃冻饺子,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她雇了一名退休老大姐过来帮忙。可是,两个人即使忙得团团转,也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王秀梅就鼓励那些会包饺子的顾客,扎上围裙自己动手包饺子,于是在王秀梅的店里,经常分不清哪个是老板哪个是顾客。这种半自助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店内人手不足的窘境,也让顾客体验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
随着长白山知名度的提高,外国友人游玩长白山也是常事。有一天,王秀梅的小店里来了三个外国人,一句话也听不懂的王秀梅急忙找来隔壁邻居上大学的孩子过来当“翻译”,经过交谈才知道,接待的是德国客人,可是“饺子”这个词邻居家大学生也不知道怎么翻译,看到老外手指着菜单上饺子的图案,王秀梅心领神会,一会儿就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榆黄蘑馅的饺子。三个老外看到王秀梅递上来的筷子傻眼了,对他们来说,用筷子夹起滑溜溜的饺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秀梅见状端来一盆温水,示意他们把手洗净了,用手抓着吃。吃完饭后,德国客人用手机翻译软件在手机上打出,“这是我们吃到最好吃的食物!”
今年夏天旅游的黄金季节,一位黑龙江的游客慕名来到王秀梅小店,因为客人太多,王秀梅也没顾得上收钱客人就离开了。这位客人回到家才想起来吃饭没有给钱,但一时又想不起王秀梅小店的名字,就在美团里找到长白山一家饭店,描述了自己吃饭那家店的大致情况,特别提到,那家店的老板笑起来特别甜,经过上传王秀梅店的门面照片,这位黑龙江的客人确认就是这家店,通过那位饭店老板,将35元饭钱转给了王秀梅。
也是今年夏季的晚上,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时已经深夜了,王秀梅在打扫屋子的时候看到地上躺着一个双肩包,猜想这一定是哪位客人忘记在这里的,而且肯定是外地客人。累了一整天的王秀梅知道丢了东西都特别着急,她坐在门口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时针指向零点,5个女孩急匆匆地赶来,见到王秀梅连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们吃完了饺子又在街边吃了烤串,一直到要去宾馆住宿,才发现双肩包落在饺子馆。”她们本想第二天来取包,可是证件和景区门票都在包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回饺子馆找包,没想到王秀梅真的等在店里。几个女士拿出200元,非要给王秀梅。王秀梅硬把钱塞回女孩的衣兜,“谁都有马虎的时候,等你们也是应该的,我们长白山人都这样!”
随着“饺子大嫂”知名度的提高,一些外地务工的农民也把这里当作一个落脚点,看到他们来了,王秀梅不管多忙,都要为他们端出温水,让他们洗漱解乏。一次王秀梅打烊锁门时,3个大卡车司机在门前停下,看到小店打烊,准备去别家碰碰运气,王秀梅敞开门说:“这个点了别家恐怕也都关门了,就在我这里吃吧!”王秀梅重启炉灶,为司机煮出热腾腾的饺子,感动得3个师傅连连感谢。
为了方便客人,王秀梅不仅帮助他们订门票,还主动向客人介绍景点。碰巧客人付不了款,王秀梅总是慷慨地说,“没事,你就帮我们宣传一下长白山,就当姐付广告费了。”由于王秀梅的慷慨和大度,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一位浙江的客人还带着一批游客来长白山,专门找到王秀梅的小店品尝饺子,感受氛围。
“酒香不怕巷子深”,王秀梅的饺子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饺子大嫂”像一抹暖阳,为长白山增加温度和亮度。用王秀梅的话说就是:“这些都是长白山人应该做的!”(庄吉春/文、黄敬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