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非遗进课堂、文创大集……共筑数字化传承之路

2024-09-19 15:28:12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了积极响应“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底蕴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理念,为加强和促进菏泽非遗数字化产品开发与传承,作为地方高校应利用科研和人才优势,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静态和活态两种保护和传承方式,承担起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一方面实现非遗数据记录和整理,并与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进行资源转化。另一方面改变传统非遗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通过多层面的培养机制,将非遗进课堂,从人才培养、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路径等方面走出菏泽文化数字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提高传承人的创造力,挖掘非遗传承实践人群,培养非遗文创开发人才,让非遗在激活自身内在生命力的实践中保护、传承,实现保护性传承、发展性传播。

举行讲座,加强文化传播,邀请民间美术研究者及优秀的民间艺人举行讲座,让学生通过讲座深入了解非遗工艺及文化,激发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传播。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把非遗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题式教学,融入到所有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等。在这些环节中,理论课可把非遗作为主要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素养提升和价值观引领;专业课则把非遗及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教学实践和项目实践,主要包括数字化的记录、衍生品的开发,完成非遗的再现和传承保护,产出大量的纪录片、动画短片、漫画、表情包、文创等产品,并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近三年获得200余项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0余项。例如融入动画衍生品课程中,让面塑工艺成为动画衍生品设计的品类和表现形式,为课程增加实操部分,让学生动手设计和制作衍生品,并为现有的衍生品拓展手办、盲盒等品类的材质,也为文化的传播开拓了新的途径。

丰富非遗研学活动形式,在菏泽剪纸艺术作品展上进行非遗研学活动,打造“非遗+研学”专业学科建设模式。本次非遗研学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参观主题剪纸艺术作品展,二是剪纸体验学习。在剪纸作品展上,学生参观了层次丰富、气势宏伟的《黄河情》长卷剪纸作品、反映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剪纸》《永远跟党走》红色剪纸作品,学生既感受到了非遗的文化魅力,又潜移默化受到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而在剪纸体验环节中,在85岁的剪纸传承人姚俊梓先生和“山花奖”得主杨秀玲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剪出传统的团花、十二生肖、蝶恋花等剪纸作品,提高了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感受。

承办“非遗进万家,欢欢喜喜过大年”菏院文创大集活动,通过展示和销售学生文创作品,让文化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提供了展示创意和专业能力的平台,不仅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和文化氛围,还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人才,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构建驱动式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注重文化的传播,协同地方以服务项目驱动教学,协同赛事以创作项目促进教学,协同科研以教科研项目反哺教学,探索项目融入课程或推进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等手段,实现产教融合,凝练驱动式协同育人模式。

以服务项目驱动,坚持以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校企”“校地”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导,把人才培养与各专业对口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推行项目实践模式,从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开始,一方面打造面PĀO影视动画传媒工作室,通过项目实践进行非遗传承人才、影视动画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的相关人才的培养,从非遗数字化角度实现菏泽非遗的保护传承。一方面着手进行非遗传承文化作品知识产权申请,以及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等人才的培养,以实现菏泽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例如2021年,结合大众网的倡议,为菏泽“两会”创作2021年菏泽十大民生实事插画;为2021年菏泽牡丹花会绘制了宣传插画,2022年手绘“菏泽创城时,你我都是主角”漫画传递文明理念,推出“网络文明”“菏我一起创城”表情包等,通过项目的实践,学生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锻炼了团队,促进非遗传承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赛事以创作项目为促进,巧妙寻求文化和竞赛的结合点,以专业比赛为直接驱动力,推动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性的改革,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注了强效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非遗传承专业人才培养。近三年在国家级与省级的各项比赛中荣获大小奖项200余项。其中,2021年9月,动画短片作品《牙枣》入围“理想照耀中国——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并最终进入全国25强,获得国家三等奖。2022年11月,剧本《城里有座牡丹园》获得第22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策划案类三等奖。同时,动画、漫画、插画等作品在中国好创意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山东省第六届基本功大赛、国际动漫游戏大赛等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促进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加强科研项目的研究,促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将所学动画、新媒体等知识应用到非遗相关科研项目,一方面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以具有专业特色的方式讲述非遗,使文化真正地融入进教学活动中,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例如基于2020年依托省发改委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菏泽非遗项目传承研究与产品研发大数据平台》与山东宇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参与非遗项目纪录片的拍摄、非遗宣传动画的创作、非遗动漫IP形象的开发等,其数字产品成为该项目实践的重要部分,进行菏泽非遗项目数据保护和传承研究。例如基于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定格动画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带领学生到巨野核桃园镇前王庄实地考察,并复原羊山战役的后防医院模型,进行表现后羊山战役的定格动画的创作以及定格动画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例如基于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以IP意识为基础的非遗动漫形象设计教育研究》,所创作的“小牡丹家族”系列表情包,在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累计下载量6万余次,累计发送量超过42万次。并指导学生以“牡丹传说”为创作来源的漫画《城里有座牡丹园》、系列插画《国粹异闻录•牡丹集》、系列插画《牡丹•传承》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赛事奖项,其成果案例《“牡丹传说”数字IP化创新开发项目》获得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案例赛道省赛三等奖和《菏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基地之“牡丹传说”数字IP化创新开发》获山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并且2021年获批建设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22年获批建设《牡丹传说》菏泽市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从而深化建设非遗研究和推广、实践和交流平台,促进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指导学生主持非遗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其中创新创业项目包括《三维戏曲动画《传承》的设计与实现》《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漫画创作》《菏泽国家级非遗牡丹传说虚拟IP开发》《创城文明主题系列插画设计》《“黄河故事”幼儿绘本开发》等;实验室开放项目包括《定格动画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定格动画创作》《安全教育+非遗科普漫画创作》等,通过这些非遗传承和推广为主题的项目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得进行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切实促进非遗传承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教改项目的研究,引领和促进课程改革和文化研究,一方面基于近三年持续参与非遗项目纪录片的拍摄、非遗宣传动画的创作、非遗动漫IP形象的开发等方面,从教学实践和项目实践中总结做法,探索结合媒体的应用路径,促进菏泽非遗项目数据保护和传承研究,一方面通过教改项目的研究,从人才培养、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路径等方面起到引领和促进课程改革的作用,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地方文化研发的动画课程实践教学路径的研究》和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服务社会的美术与设计专业实验体系研究》,并在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2022年12月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思政”高校动画专业协同育人教学实践探索》,一方面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另一方面引领教学改革方向和思路,并促进非遗传承研究。

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进行校企结合,给予基地建设强大的技术支持。建设菏泽非遗项目虚拟交互系统,使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和记忆菏泽非遗项目,探索了传承的全新方式和理念,更为非遗的数字化记录、丰富宣传内容和创新视觉表现提供技术手段。

作者:陈妍言,菏泽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