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辽宁:年轻人有自己的文博潮玩方式

2024-08-21 14:09:26

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博物馆1

一身国风造型逛辽博,不仅仪式感超强,更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博物馆2

辽博盖章处,总是挤满了来打卡的年轻人。

核心提示

暑期,辽宁省文博游动能强劲。在辽博“六成观众来自省外”的喜人现象中,年轻态潮玩方式是一个显著特点。集章打卡、趣味研学、文创挖宝、古装逛馆等花式体验游,在全省各个文博场馆掀起潮玩热潮。如何引领这种新趋势新潮流,给博物馆及其所带动的文旅消费产业链条上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课题。结合演艺经济等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转起来,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还有诸多创新空间。

■“集章打卡、文创挖宝,这样的辽博真是可爱又贴心”

博物馆放下身段创造更多年轻的“打开方式”

轻掀裙角,款款而行。回首,定格,顾盼一笑。

8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镜展展厅内,一对身着唐代齐胸襦裙、妆面精致的年轻女子边观展边拍照。古代铜镜折射的微光映衬着她们的笑靥,也呼应着展板上“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的诗行。

“你看这就是双环望仙髻,真美!”从馆内展出的朝阳中山营子唐墓出土的女俑到唐代女子服饰和髻式示意图,她们看得分外仔细,不时轻声交流。记者问询得知,身为护士的两人是同事,都是22岁,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尤其对汉唐服饰情有独钟。“集章打卡、文创挖宝,这样的辽博真是可爱又贴心。以前也来过辽博,这次打卡就是拍组美照,同时深入了解唐代服饰、妆造的门道,好好学一学老祖宗的审美。”小张说。

连日来,记者在辽宁省各文博场馆的探访中发现,和小张等人有相同逛法的年轻观众很多。身着小马面裙、小格格装的儿童和披挂全套清代皇帝、皇后服饰的中老年人在沈阳故宫、沈阳博物馆等地随处可见。嗅到商业气息的旅拍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文博场馆附近提供一条龙服务,许多摄影师等也闻风而动,博物馆陪拍等新鲜行当也被年轻人所青睐。游客心态的变化不断催生新的文博游消费场景,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博观众群体因文而动、逐美而行,热衷从文博行走中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

“出圈”标签带动效应显著。辽博明清瓷器展序厅仿佛是流动的“T台”,爱美心切的女生们纷纷在巨型青花瓷盘前打卡留影,小红书、抖音等APP上,“青花瓷九宫格拍法请查收”的攻略热帖,点击率动辄五六千。这一幕是暑期文博场馆年轻态“潮玩热”的缩影。来自辽博的数据表明:该馆7月观众中,14岁以下占17.12%,15至18岁占8.05%,19至35岁占30.64%,青少年群体占比近六成。以省外观众为主流的观展大军中,以收集展馆专属印章、购买文创产品、拍美照打卡分享等为目的的年轻人是主要群体。这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面对他们旺盛的文化需求,博物馆纷纷放下身段,通过创新展陈方式、设置打卡拍照区、开发各种文创产品、打造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和沉浸式展厅等,去顺应年轻态潮玩博物馆的新趋势。

“我们的服务重心从‘物’(藏品)转向了‘人’(观众),因而需要换位思考,站在观众的角度,围绕他们的兴趣点去设计社教活动、研发文创产品,满足分众化的文化需求。”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后,我们也有意识地追着观众的趣味跑,知道年轻观众喜欢盖章,就每个展览推出些有特色的章,密钥是懂了年轻的心。”辽博学术研究部副主任王忠华说。

■“我的辽宁之旅从博物馆开始,然后还有4站”

文博爆款带动辽宁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群星璀璨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特展的展厅外,鲁迅美术学院教育系教师、画家张义虎挥动着手中画笔,画布上,海浪渐渐凸显层次。“妈妈,这不就是《微风徐徐》那幅画吗?”一个小朋友叫起来。有观众围上来询问、交流,张义虎会停下画笔,认真作答。

这是辽博推出的“艺术家现场画”公益活动的一幕。为了让解读展览的方式更新颖,暑假期间,辽博邀请4位省内艺术家,选取特展中深受观众喜爱的4幅名画,进行驻场临摹,在作画讲解的过程中告诉观众这些世界名画的“诞生记”。

创新又走心的文博活动扩展服务半径,这在当下也是辽宁省各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展现博物馆力量的一个有效方式。以文物展览为骨架,以文化解读、审美欣赏为传播方法,并结合多元化的展陈方式和活动推广手段,多角度、立体式、全景化呈现展览主题,是辽博每推新展必火的又一密码。参加“维多利亚的下午茶”活动的吉林小观众小林兴致勃勃领取专门的“博”学手册及“动”画材料包,不仅了解到更多与特展有关的艺术知识,而且亲手让油画“动”了起来。“我的辽宁之旅从博物馆开始,然后还有4站,没想到第一站就这么精彩。”小林说。而更幸运的是7月初刚放暑假就来辽博参观的学生,赶上了馆方围绕“出将入相——戏曲文化展”推出的“评”腔神韵——菊苑永流芳折子戏专场夜游活动,在悠悠戏韵中,感受不一样的博物馆“奇妙夜”。他们夜游观展、听戏、买文创,逛得不亦乐乎。

逛博物馆已然成为现代很多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如何逛则体现了其对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暑期,辽博还开办了两期“博物少年说”青少年研学体验营暨暑期小讲解员培训班,每期5天,丰富的研学内容吸引了省内外的小朋友踊跃报名。9岁的王曼达来自北京,是研学营里最小的学员,她是专门为了参加该活动而来的。“我是辽宁人,在北京工作,想让孩子了解到她的祖籍所在地有多么璀璨的文化积淀,辽博设计的研学课程和讲解员培训内容具有独特性,这趟研学游非常值。”王曼达的父亲表示,他会把辽博和研学营活动推荐给身边更多的孩子家长。

博物馆在辽宁正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前沿。引客很重要,留客更关键。被文博亮点吸引来的年轻人,也是引爆文旅融合、助力业态升级的重要人群之一。以沈阳为例,各种演唱会在今夏密集开唱,“小河沿早市+辽博+沈阳故宫+演唱会+……”成为诸多省外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周末“特种兵”式旅行的首选线路。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在全省建设高品质文体旅融合示范地的关键时期,博物馆这种文化地标知名度和好评度的提升就是辽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文旅链条上的从业者应抓住高流量红利,努力创新文旅产品供给,通过创意创新将更多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形式多样、互动沉浸式的文旅场景、演艺项目等,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有效增加外地游客在辽宁省的消费时长,共同擦亮辽宁文化品牌。

省外客人带来的是对文化的关注,他们就像风,吹来清新的气息。这股风,是解读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把钥匙。很多文博场馆随着游客的频频到访和流量刺激,就成了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新空间,并为城市带来流量和知名度。只有着眼于品质和服务,培育更多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文博体验新空间和文旅消费新场景,才会让更多人既能看见文化的遗存,又能触摸这片土地的未来,开拓更多美好。(记者吴丹  文并摄)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