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南平:文脉传承出新出彩

2024-08-20 14:35:14

来源: 福建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闽北文化源远流长,如何保护传承好,考验当代人的智慧。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走进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年来,南平市牢记嘱托,立足独特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让遗产保护出彩、文化传承出新、文旅融合出圈,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

遗产保护出彩

连日来,位于武夷山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南侧的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访客络绎不绝。

“目前,‘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已正式开展,展览时间持续至10月1日。”该馆负责人介绍,馆际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两地文化的互鉴互促。

步入遗址公园,清晰可见高大而宽平的夯土台基。“这是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现场考察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后,为闽越文明深深折服。

2022年12月,该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其考古研究、保护的成果转化与传播掀开崭新一页。

遗址公园的入选和走红,源于南平市不断保护和挖掘。近年来,南平提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目标,制定《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南平市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专门设立南平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专业人员,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编制《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实施纲要》《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南平市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等。

一系列保护举措成效显现。近年来,省级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获批,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苑御焙遗址和建窑遗址获评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奇异福建龙·政和动物群”古化石在南平辖域内发掘。

文化传承出新

朱子文化、闽越文化、武夷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

南平是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通道,特定的文化和地理“土壤”,孕育滋养了形态多样的文化。

“人格的崇高,万世受景仰……”夏日里,歌曲《走在朱子之路上》唱响考亭书院。正在举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成为打响朱子文化品牌、传承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平台。

从挖掘朱子文化“富矿”开始,南平市赓续文脉、守正创新,统筹推进朱子文化保护建设、研究阐释、教化普及、交流传播、活化利用五大工程,构建闽北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宣传教育、品牌打造、人才培育四大体系,实施文艺、文创、文旅融合发展三大行动。

特别是近几年,南平市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的合作,成功举办两届考亭论坛和首届武夷论坛,得到广泛认可。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南平市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和挖掘推广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著书立说,建成非遗展示馆、非遗体验馆、技艺传习所等超过130个,助力朱子文化、武夷岩茶、建窑建盏、浦城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和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创作刊发了《大儒朱熹》《朱子故事一百集》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朱文公祠、寒泉精舍、五经博士府等项目落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既要传下来,还要“走出去”。南平还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更富有创意的“打开方式”——近年来,武夷茶文化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展示,浦城剪纸“出海”亮相法国巴黎,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岩茶文创产品分别被国家版本馆、清华博物馆正式收藏,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建成开馆即成网红打卡点,“卡通朱子”IP形象渗透城市文明建设……

文旅融合出圈

夏日里,走进邵武市和平古镇,清早蒸腾起的豆香弥漫整个街巷。这块小小的豆腐,有着“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的佳话,蕴藏着非遗手艺人的智慧与一方水土的风味,吸引着众多食客。

聚焦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南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双世遗”和首批国家公园所在地的优势,以武夷山为核心,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龙头带动、串珠成链、区域联动,全力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

痴迷于茶的墨浛,从厦门而来,在武夷山星村镇红星村“寻茶”闲居中,被这里的草木、山水、人文深深吸引。他选择留下来,并利用自己的空间设计专长,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改造成民宿。“且与诗意共山居,自己完成了一次从海到山的奔赴。”他说,全国各地游客沿着1号风景道的“彩虹公路”前行,打卡三才峰,望一望云蒸霞蔚的山巅,走进寒泉精舍,探寻大儒朱熹的印迹……这里,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诗和远方”。

游客奔赴武夷,源于南平文旅项目和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南平策划环带“双创”示范园、朱子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等项目30余个,推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秘之旅、寻茶之旅、朱子文化之旅等主题产品,16个“四个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特征的自然景观,以及38个展现闽北特色文化的人文景观,实现串珠成链,并通过武夷山这个“双世遗”,串联周边世遗地,构建世遗文旅集聚区。

此外,为聚焦培育文旅消费热点,今年南平还开展了“行走春日大武夷”主题系列活动,打造“天村稠岭”“翡翠锦屏”等旅游品牌,具有南平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正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沈晔】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