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责编:孟君君时间:2024-05-10
“父亲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他有空经常教我画画,因此我从小就对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2000年我到广东佛山打工,经常跑到工地附近一家根雕馆去看去学,后来我干脆去根雕馆打工当学徒,2年后我返回家乡创办兴华根艺工作室,开始根雕创作……”刘龙兴说。
当时的“学徒”,如今已是“云南省木雕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木雕工艺大师”“云南省百名乡土拔尖人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华根雕)代表性传承人”……面对这一串串荣誉,刘师傅很淡然。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根材的天然形态下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巧手妙琢,“枯木”逢春。走进南华县龙川镇火星社区下民村刘龙兴的根雕工坊,百余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映入眼帘,小至手握把件、摆件、果盘、烟灰缸,大至广场、酒店的造像、陈设……让人不禁感叹这天然的树木根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后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雕刻制作是个手艺活,急不得,必须完全静下心来才能做好。”刘龙兴正在专注地赶制雨露啊呀噜景区定制的民宿旅游装饰品,木材原料在一凿一刻之间,就勾勒细腻精美的图案,焕发勃勃生机。一把木槌、几把刻刀,就是陪伴刘师傅20余年的雕刻工具。“雕刻讲究刀具,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工具,一件根雕作品,既要保证树根的天然性又要使之独具特色,从一块木头变成一件艺术品,需要经过锯枝、定型、雕刻、打磨、喷漆、打蜡等纷繁复杂的流程,少则几个小时,复杂的可能好几个月。虽然过程会有些枯燥,但每完成一件作品,内心的成就油然而生。”刘师傅笑着说。
择一事,做一生。刘龙兴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他的根雕作品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2011年7月,刘龙兴的作品《盼》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中获“银”奖,2017年在首届·中国昆明木文化产业博览会“七彩杯”木雕精品大赛,刘龙兴创作雕刻的《农家春色》荣获“金”奖。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传统手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致力于根雕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除了很多新老顾客时常“光顾”,不少作品还以装饰的道具进入千家万户、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还远销广东、广西等省外,它既可挂壁、也可摆设,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据悉,近年来,南华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攻坚行动”,聚焦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文化展示、人才培养靶向发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目前,南华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7项,非遗传承人159人。
下一步,南华县将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建设,将非遗资源与景区、学校等资源紧密结合,积极打造“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人才”“非遗+工坊”等多种模式,传播非遗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新业态创新发展,推出更多受市场青睐的“南华非遗名片”。
“有了政策和各方面支持,我会珍惜好利用好这些平台和帮助,让更多人知道根雕这项艺术。”刘龙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