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昊 曹昌浩责编:君君时间:2024-04-16
4月15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海东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祖国好家乡美”媒体海东行采访,首站在素有“拉面之乡”称号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拉开帷幕。
当日,化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对外开放。在非遗体验基地里,金银器、剪纸、皮雕、唐卡、青绣等400余件展品悉数亮相。
据了解,非遗体验基地自2023年8月开工建设,是集生产加工、产品工艺展示、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技艺表演、技艺研学培训、商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产业工坊,内设非遗形象区、非遗档案区、千年技艺工坊体验区、手艺加工区、非遗表演区、文创销售区6个版块,陈列的非遗展品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多项。
据化隆县委宣传部部长雷风泉介绍,化隆县以目前拥有的上百个国家及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以传统拉面、化隆唐卡、皮影雕刻、河湟剪纸等技艺为支撑,在黄河岸边新建近两千平方米的非遗体验基地,旨在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实物支撑”,积极塑造“文化化隆”新形象。
随后,采访团来到化隆县黄河绿洲生态园,拉面师韩玉龙正在揉面。不一会,面团经过反复揉搓、拉撑,回折再拉撑,上下抖动几次,就变成了一根根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的面条。面条细如发丝,用一根牙签挑起便可穿入2毫米的针眼中。
韩玉龙是土生土长的化隆人,他告诉记者,18岁那年他就已经离家闯荡,跟师傅学习拉面手艺,在很多地方开过拉面店,2010年回到化隆振兴家乡,如今到了即将“奔5”的年龄,他希望用真诚的心和勤劳的双手传承拉面手艺。
“我现在可以在2毫米的针眼里穿42根面条,2两干面可以拉成1024根面条。用面条穿入针眼,关键在于面条要细如发丝,穿针时要眼疾手快,这样才能把最好的技艺展示给观众。”韩玉龙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拉面人为了摆脱贫困走出大山,到东部沿海城市开起了拉面馆,亲帮亲、邻帮邻,用一碗“青海拉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拉面经济”的奇迹。
如今,青海拉面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店面3.26万家,占据全国拉面市场店面总数的50%,从业人数达19.3万人,生产经营性收入近200亿元,行业利润、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中国美味青海拉面还走出国门,在埃及、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17个国家落地生根。(鱼昊、曹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