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首页> 印象中国>

云南弥勒西三镇:多业态融合发展 打造文旅“新亮点”

2024-03-26 15:22:00

来源: 中国网七彩云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着力发挥资源优势,探索“旅游+”发展路子,依托“阿细跳月的故乡”民族文化品牌、可邑小镇及锦屏山风景区2个4A特色景区等优势资源,推动文、体、农、旅“四个融合”,打响“月亮小镇·遇见西三”乡村旅游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文体之乡”“云南省旅游名镇”等称号。2023年,全镇旅游总人数达16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037.5万元。

“旅游+民族文化”融合共生。按照“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让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理念,西三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发挥“乡土专家”优势、引进“文人名家”、打造“实训之家”工作举措,为西三镇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1+3”定向培育机制,积极挖掘、吸纳、培育彝族阿细非遗传承人,全镇共培育非遗文化传承人55名,师带徒培育后备人才165名。围绕民族歌舞、民族刺绣两大文化载体,构建“一室、两团、四业”发展平台。招引中国文化艺术领域著名诗人海男、叶德庆与西三镇签约文化振兴工程项目,打造文艺人才集聚、文学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村”。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植入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体验式、互动式产业来丰富旅游业态。

“旅游+传统体育”焕发活力。按照有效将传统体育融入旅游业的理念,依托彝族阿细人酷爱传统摔跤、篮球运动的良好氛围,大力实施“体育+”行动,通过完善体育设施、举办体育活动、打造品牌赛事三项举措,使民俗传统体育成为乡村旅游的“火热引爆点”。西三镇以集镇为中心,推动构建覆盖“镇、区、村”三级体育场地,其中涵盖斗牛场、摔跤场以及60个村级现代体育场地。植入马帮马场、越野自行车赛道、真人CS及户外拓展训练区等新业态。结合传统节日、民族节庆、周末假日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甘思咪哚”民族传统体育联赛、阿细跳月民族节等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现已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新意”模式。结合祭火节、密枝节、火把节、跳月节等民族节日,着力打造阿细跳月火把节、民族摔跤大赛、阿细斗牛比赛“三大”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品牌,形成旅游品牌影响力。

“旅游+农业产业”共同发展。按照围绕乡村旅游产业业态,着力挖掘农田、农产品、农家资源潜在价值的理念,西三镇大力实施乡村增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行动,开发田园综合体、旅游伴手礼、民宿农家乐等农旅融合业态。按照生态为基、产业联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打造出了溪谷里田园景观、法依哨麦田景观、马缨花山、蚂蚁“嗫嘚崃”谷、戈西密枝林等旅游网红打卡点,让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依托“土特产”资源,围绕西三果蔬、佛香、彝族服装及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创立“阿细优品”特色品牌,打造“月亮小镇游礼”系列特色文旅商品,以“旅游+”提升农特产品经济价值。建设“旅居养老+乡村文旅”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庭院经济、体验经济,打造“春夏·秋冬”民宿品牌;积极招引民宿企业依托老村、老屋打造现实版“有风的小院”,将农民培育成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实现就业、创业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发农家乐40余家、民宿客栈30余家。(杜浩楠 贺莹)

【责任编辑:曹洋】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