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

云南红河非遗发展融合相济 让“灿烂遗产”浸入人间烟火

作者:贺莹责编:君君时间:2023-12-15

在《红河三绝——乌铜走银·紫陶·锡传统手工艺品展》上,乌铜走银和大理古城遥相辉映;在2023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建水紫陶和古树茶相得映彰;在今年大火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里,彝族海菜腔大放异彩……

乘时代之风,传民族之粹,多年来,云南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以云南非遗力量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这个“非遗大省”的“TOP级别”。至今,红河州共有1196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6项、州级190项。众多的非遗项目,在红河州的土壤中“向阳”发展。

让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活起来”,并非是让其在展览上束之高阁,而是真正的融入人间烟火,这说到底还是需要和人打交道,这也就意味着需要非遗传承人以更佳的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

在宏观上,要求了地方的政策法规,对非遗保护工作,集聚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2018年,红河州颁布实施《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强化对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档案的整理,开展传承人抢救性录制工作,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获评全国优秀项目。

同时,激发传承人和群众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创设多元传承渠道,给予弘扬非遗技艺、推进产教研结合的“空气”。针对非遗传承人“为爱发电”,缺少资金发展的问题,红河州集中做好经费补助工作,发放传承补助,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州级传承人补助从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000元。

红河州对非遗事业发展的助力,使非遗传承从内化转为外拓。一方面是地方传承中心公开吸纳学员,传承人主动参与省内外以及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另一方面是,与企业合作发展,使非遗在保护中主动融入新时代市场经济。

在微观上,红河州更聚焦、深耕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融合模式。其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非遗+旅游,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文旅添上了更具“根与魂”的浓重色彩。建水古城包罗万象、建水汽锅鸡醇厚扑鼻、濮拉服饰独具一格……通过与旅游嫁接,来红河玩、吃、买、学、研非遗已是浑然一体。

近年来,以建水紫陶为代表的“金木土石布”云南特色非遗技艺产品,以及“滇西·丝路云赏之旅”等10条云南特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不仅扩大了非遗受众范围,使“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大IP不断深入人心,而且更加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地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千四百年”的历史沉淀,荟萃着非遗的炫丽之美。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又一体现。红河州将继续构建融合相济的非遗新格局,让非遗项目继续焕发时代光芒。(贺莹)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