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

【昆仑秘境】探访“西昆仑秘境 解读昆仑山河密码”——昆仑古道、叶城昆仑山河科考报告一

作者:廖祖富、王丽责编:曹洋时间:2023-11-21

2023年8月初,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自治区人大驻叶城县总领队萨依巴格乡9村第一书记顾莹苏的大力协助下,推动以昆仑古道、叶城昆仑山河科考活动。

科考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巫新华教授为首席专家,邀请原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海鹰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穆桂金研究员。科考活动得到了阿克苏地区文旅局的大力支持,派出了地区文物专家,旅游专家叶宝平科长参加此次科考活动。县委书记程龙先后两次听取科考成果汇报,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叶城县委、县政府邀请各学科专家开展科考活动,推进叶城昆仑山河原生态自然、人文、古道遗址资源的梳理和开发利用,为叶城县量身打造特种旅游品牌,打造叶城西昆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地,必将形成叶城县“西昆仑”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文旅产业成为叶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科考报告之一:昆仑文化阐述

叶城县地处西部昆仑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昆仑山地貌、地理、昆仑文化资源。加之叶城县又处在古丝绸南道重镇的优越地理位置,我们邀请各学科专家开展科考活动,推进叶城昆仑山河原生态自然、人文、古道遗址资源的梳理和开发利用,为叶城县量身打造特种旅游品牌,打造叶城西昆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地。必将形成叶城县“西昆仑”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文旅产业成为叶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昆仑文化具有“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等特质,属于具有“国家品质”和“国家形象”的“国家文化”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概括的符号化表达,也是中华文明的形象代言。

昆仑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核心特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昆仑文化表达“大一统”的主流价值,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都体现了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

昆仑既是重要的地理名词,也是核心的文化概念。以汉武帝命名而开始积淀而成的新疆昆仑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内涵,关乎中华文明的世界想象,政治秩序与疆域版图以及其他众多的思想意义,如天人合一、大一统等。弘扬开发昆仑文化的历史内涵,彰显这一象征符号的精神品质,使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时代主旋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我党执政目标的今天,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功能。

早期昆仑,作为核心文化象征曾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随着“中国文化圈”和“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以及对黄河的溯源探索,昆仑逐步西延。昆仑逐步西移,是国家发展需要,为重要的国家举措。

2100年前,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自此,西域南山所在的系列山脉称为中国昆仑。同时,于阗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已经具有中国文化符号与国家主权象征含义。这是以国家名义,正式确定于阗南山为中国昆仑的举措,明确西域为中国天下之西域,中原、西域早已是天下一家。

目前国内昆仑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昆仑文化国家公园建设筹划已经提上日程。

汉武帝确定西域南山为昆仑,“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成语,也就是新疆昆仑的写照。《汉书》所言河有两源,其中的葱岭河就是今天的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

古往今来,有多少先贤智者,文人墨客,剑客侠士,天涯游子,遥望西天,情寄昆仑,用诗词歌赋来表达他们对昆仑的向往和仰慕。其中,以李白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美诗;毛主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华章,成为吟咏昆仑的代表作。中华文化众多的神话故事多出自昆仑,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西游记》、《封神演义》和金庸的《天龙八部》等多部通俗小说都提到昆仑山。(文/廖祖富、王丽,图/西尔•艾力、王磊、木扎帕尔)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