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晓杉责编:君君时间:2023-07-20
近年来,塔城地区托里县大力厚植非遗文化传承土壤,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推介宣传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各类节庆等活动,让非遗传承更具烟火气,推动非遗“热起来”“走出去”。
图为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右二)在教姑娘们制作花毡。
花毡,哈萨克语称为“斯尔玛克”,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坐垫上要铺花毡,在床上要铺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
“制作花毡用的羊毛,要用当年的羊毛。花毡上的图案是哈萨克族妇女自己设计的,各种颜色图案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她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每个妇女做出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是她们独有的天赋。”来自托里县乌雪特乡井什克苏村退休干部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介绍。
说起制作花毡的制作工艺,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如数家珍。制作花毡用的羊毛,要用当年的羊毛。剪下来的羊毛按照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将上好的羊毛放进开水锅里煮三四个小时后捞出来晒干。煮好的羊毛摊在大张的皮革上,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洒上水形成毡状,将卷起的帘子用羊毛绳捆紧。经过四五人约两三个小时的踢踩后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把生毡分段卷起,四五个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洒上热水,冲掉渣滓及沙土,晒干之后便成为紧实的毡子,这种毡子就是做花毡的原料。
从2001年开始,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就着手收集、整理、记录民间手工技艺,如花毡制作技艺、制皮技艺、捕鱼技艺、茶艺、刺绣等。如何选择羊毛、如何运用针脚等这些细微的方面,她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在2008年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2012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
近年来,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了校园,她从学校的第二课堂入手,将哈萨克族花毡、印染技艺的传统技艺送到了校园。同时,还经常到新疆大学去讲课,并在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非遗的论文。这几年她依靠家庭的小作坊来传承自己的技艺,现在共计带徒弟75名,并将编制好的作品销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目前,托里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哈萨克族传统医药、哈萨克族毛线编织技艺,还有5项地区级、5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为阿娜尔古力•别德力汗(右一)在阿肯阿依特斯文化艺术节表演。
托里县素有“中国冬不拉之乡”“中国阿肯之乡”的美誉,“阿肯阿依特斯”俗称阿肯弹唱,是在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拨动着心爱的冬不拉,给网友们表演“阿肯阿依特斯”,经常直播的阿娜尔古力•别德力汗今年34岁,有着17年的阿肯弹唱经验,曾参过地区级、自治区级、国际级阿肯阿依特斯,并取了优异的成绩。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已经培养了20余名徒弟。
阿娜尔古力•别德力汗出生在托里县库普乡杰特窝巴村的一个普通牧民家。“父母希望我们能像石榴籽一样凝聚在一起,就给我取了这样有寓意的名字。”阿娜尔古力说。
阿娜尔古力•别德力汗从小就对乐曲有着浓厚的兴趣。“父母请了专业老师教我弹冬不拉,母亲教我民间诗歌。”阿娜尔古力说,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她站到各种舞台表演阿肯弹唱。
2006年,通过托里县里组织的阿肯弹唱,阿娜尔古力•别德力汗在选拔中脱颖而出,一路闯入塔城地区阿肯弹唱大赛。看到她的天赋和努力,托里县出资将阿娜尔古力送到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进行为期两年的阿肯弹唱学习。2011年至2013年在托里县的支持下,她又返校完成了阿肯弹唱本科学历的学习。2014年,她成为托里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我在阿肯弹唱的舞台上已经度过了17个年头,从一个牧民的孩子变成了文艺工作者,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阿娜尔古力说。
工作后,阿娜尔古力学习各类政策、文件,把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唱词,用以物比兴,借景发挥等方式弹唱,语言幽默、内容生动有趣,很受群众欢迎。
“我希望通过阿肯弹唱的形式来弘扬正能量,宣传党的好政策,让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绘就美好幸福生活。”阿娜尔古力说。(马晓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