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两地入选省“戏曲之乡” 一县一镇,演绎久盛不衰的“戏风”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名单。其中,衢州市龙游县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县级)”,衢州市常山县招贤镇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乡镇、村级)”。两地均以“婺剧”入选。
婺剧是浙江第二大地方剧种,2008年,婺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的结合体,婺剧声腔齐全,锣鼓独特,旋律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内秀。其充分体现了浙西人民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和特有的风俗观、审美观。
婺剧在常山校园里唱响。图片均为资料图
龙游婺剧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婺剧氛围。而招贤镇的五里小学将婺剧作为特色教学已有11年时间,学校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一县一镇,在婺剧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酝酿出截然不同的风景,却又殊途同归,描绘那一颦一笑的惊艳时光。
“东看西看,还看龙游花旦”
四省通衢汇龙游,得天独厚的交通,以及良好的历史机遇,推动龙游商帮在明中叶至清中期异军突起。“商路即戏路”,婺剧来源于安徽徽戏,同宗共祖,一脉相承,徽商和龙游商帮商业贸易的繁华带动戏曲的繁盛。时光流逝,戏剧如老酒,越酿越香,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的语言吸引着一代代观众。
在龙游的建筑上,婺剧有着完整的体现。许多当地明清古建筑中,完好地保留着多种类、艺术价值高的婺剧戏曲砖雕、木雕及古戏台,如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的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建筑群,就保存着古戏曲砖雕,砖上有《刘备招亲》《尉迟公救驾》《单刀赴会》《虹霓关》《临江会》等精美绝伦的戏曲图案。龙游多地留有古戏台和祠堂台。而据《龙游县志》记载,当地婺剧和文学家、戏曲家徐渭、屠隆、汤显祖、李渔、洪昇等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东看西看,还看龙游花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龙游婺剧一度十分兴盛。民办婺剧团迭出,创立了丰富的曲目和曲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伶。
1936年,龙游县后田铺村人周春生办起了“周春聚班”,以演徽戏为主,是典型的徽班。周春生的3个女儿周越先、周越桂、周越芗,是“周春聚班”的重要台柱。“周春聚班”走出龙游到衢州、金华,声名远扬。“在正月廿四这样的大日子,戏班还是会回村演大戏。”有后田铺村的老人回忆,那些年,很多人为了看一场“周春聚班”的戏,要跑十几二十里路。
婺剧文化扎根的土壤
相同时期,追着戏跑的场面,也在距离龙游县五十余公里的常山县招贤镇频频“上演”。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做生旦净丑;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看戏”“听戏”的文化浸染,曾经既是生活方式,也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1945年,招贤镇五里村的富家子弟刘渭根、刘长寿等几个戏曲爱好者着手组建村剧团“成乐会”,以婺剧为主要演出曲目。
1982年,五里村的业余宣传队更名为婺剧团,刘长源、刘冬兰等20多人把坐唱班带入最活跃时期。农闲时,放下锄头的村民,就在县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正规的婺剧训练,还有骨干人员被派往金华群艺馆学习。剧团从只能演折子小戏,到出演整本大戏,演出剧目也比原来多出不少。剧团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经常受邀到外地演出。20世纪70年代,招贤镇五里村婺剧团就走遍了浙江和江西二省的五县七十二个乡镇。
虽然是“看他人受苦,替古人流泪”,但舞台前的那些欢笑和眼泪却化作一粒粒善良的种子,播撒进一代代观众纯朴的心田,成为村民评判是非、鉴别真伪的标准,也延续发展成他们教育子女、行事做人的自觉准绳。
当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以摧枯拉朽之势,奔涌而来时,婺剧声息也曾渐消。“老人想看戏就看电视,小朋友压根就不喜欢看了。”五里村人刘小军看着婺剧长大,刘长源等老一辈的婺剧传播者,一直是他眼里的“大明星”。当刘小军回到五里中心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时,华发渐生的“大明星”正四处奔走,希望能培养婺剧接班人。
“透过山口,沿着水路,婺剧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很多地方。”刘小军将婺剧比喻为禾苗,乘着南来北往文化溪流,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壤,“一旦在丘陵上扎下根须,它就贪婪地汲取丰富的本土养分,汇拢四面八方各具特色的色泽音调,拔节分蘖,扬花吐穗。”
让百姓心里有戏
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有艺术生存发展的土壤。在不同时代人的话语交锋中,新老观念的碰撞下,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爆发的契机。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老百姓的日常活动是营造戏剧氛围的关键。”龙游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吴建国介绍,早在2007年,龙游就在戏曲普查的基础上,编印出版了一本40万字的《中国龙游婺剧文化》书籍,并在民居苑马氏宗祠内建立龙游戏曲陈列馆。
同年,龙游县婺剧促进会成立,县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开展婺剧下乡、婺剧剧目创作、婺剧演员培训等工作,确保婺剧队伍的发展壮大。在扶持一批民间座唱班的同时,龙游通过连续举办婺剧活动和比赛的形式,培育发展民间剧团。目前县内大约有6家常年开展婺剧演出的剧团。每年,全县各村都会自发组织邀请民营婺剧团开展送戏下乡1000余场。
创作是戏剧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新的剧本,再好的舞台和剧团也只能是无米之炊,只有创作并编排出新的好的戏剧,才能吸引观众,才能传承和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龙游地区的精品戏创作也成为本地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县级)”的重要因素。以本土历史人物余端礼和刘章为原型的原创婺剧《南宋廉相余端礼》和《忠孝状元刘章》,在全县开展巡演,2018年和2019年分别演出60余场。
“聚人气,有交流,才能进一步推动婺剧的传承发展。只要百姓心里有戏,它就有发展的希望。”吴建国认为,纵观几百年戏曲史,“文以载道”一以贯之,娱乐和审美并重,教化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是充满人性人情地娓娓道来。婺剧无疑是贴近生活、贴近人性的,虽然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但无论观者是高官巨富还是走卒贩夫,在“仁义礼智信”的道理面前,人们总能找到共同的泪点和笑点。
如今,强烈粗犷的锣鼓声常常从校园、公园、乡道边传出,又融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成为龙游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校园里扎根发芽
如果说龙游县是“自上而下”,营造县域戏剧氛围,那么招贤镇就是“自下而上”,让婺剧在村小学扎根发芽,辐射全镇,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传承路。
招贤镇五里中心小学面临清澈的古渡河,背靠环境宜人的旗峰山,学校创建于光绪丁末年(1907),是一所百年老校。自2009年起,镇里以五里中心小学为基点,将婺剧作为学校的特色,延续至今。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树立‘艺术即教育’的理念,把婺剧特色纳入顶层设计。”刘小军回忆,学校以“婺剧”为抓手,设立了婺剧器材室、婺剧办公室,同时增添了婺剧舞台、钢琴、二胡、锣鼓组合等专用设备。此外,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编写了《家乡的婺剧》《小学语文古诗词婺剧唱腔集》校本教材,另外还创作婺剧古诗词唱腔MV。校园婺剧原创节目《巡按出访》还先后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浙江卫视、衢州电视台播出,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有人认为,‘戏曲进校园’就是到学校做几次戏曲讲座,办一些戏曲演出,开几个戏曲‘兴趣班’。但如果没有常态化的坚持,不能形成有效的经验总结,即使‘进校园’,也只是逛一逛,浮于表面。”被调入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后,刘小军依然每个学期都会回到招贤镇助推婺剧进校园。
如今,招贤镇已发展了五所婺剧 (传承)艺术普及示范点。从学校到村镇,婺剧一次次被各个年龄段的人唱响,那百转千回的情节设计,那优美婉转的唱腔曲调,那惟妙惟肖的唱念做打,往往使更多人如醉如痴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