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

“非遗+”让云南普洱非遗“活”起来

作者:戴铮 李玉霞责编:君君时间:2023-05-09

云南省普洱市历史文化深厚,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少数民族众多。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连宣抚司礼仪乐舞)

近些年来,普洱市依托本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和非遗资源优势,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见、可触、可感,让非遗活起来,走出了一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路子,为文旅融合贡献了有益经验。

“非遗+旅游”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曾经的宁洱县那柯里茶马驿站是普洱茶走向东南亚的“第一站”。“五一”黄金周期间,游客走进那柯里,道路两旁售卖茶叶、糯米粑粑等当地特产的商铺林立,古道溪流依路而下,遍布整个村寨。随着国内旅游经济的复苏,昔日茶马古道驿站也重现了往日的繁华。

(那柯里非遗传承人展现非遗技艺)

那柯里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资源,抓住文旅融合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将清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非遗文化结合,匝紧做强“马帮文化+产业链条”,使民居建筑与“山、水、林、田”融为一体,保护传承马帮银、贡茶制作等传统非遗技艺,重现那柯里当年茶马驿站兴盛繁荣的景致,让那柯里茶马驿站成为留得住乡愁、民族团结示范、特色乡村建设的新样板、新标杆。以马帮银、贡茶制作等传统非遗技艺促振兴,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

“非遗+文创”孵化民族文化新品牌

有了那柯里“非遗+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板,普洱市开始摸索传统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点”,开发出一批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节庆、民族餐饮、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特色村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及文创产品,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工作,进一步打开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普洱茶乐演出)

如今,普洱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再创意,再创造,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结合普洱市非遗资源研究开发出的佤猫杯、唱片茶、象脚鼓吊坠、绝版木刻帆布包、黑陶摆件等一系列吸睛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游客消费者的好评。

(游客展示亲手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在2022年与上海大学展开合作,利用“非遗+文创”的形式,挖掘整理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文创产品孵化、品牌建设、展示展销,推出和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普洱非遗产品,提升普洱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普洱旅游。受邀而来的6个品牌的10位设计师参与普洱咖啡文创产品的创作,共开发出三个系列十个产品的文创产品。

“非遗+街区”构建城市名片新空间

充满“烟火气”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街区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灵魂价值,近年来,普洱市计划以非遗为抓手,赋能普洱市普洱中心街区优势作用,打造一个个新的消费场所和文化空间,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非遗文化空间热闹非凡)

为保证非遗项目得到活化利用,2021年9月17日,在原非遗就业工坊的基础上,云南省首个“非遗客厅”在普洱应运而生,仅2021年一年,营业额就超过500万元,并于同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2021年)》。这个承载普洱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一个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为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起了一个集展示、科普、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线下平台。

(新奇体验传递非遗知识)

“街区物理空间的打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融合为一,有助于融合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意境,运用丰富的设计,创意营造更为适宜的场景、功能和业态,焕发出街区与时代生活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工作人员介绍,普洱市设立的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非遗文化空间,将通过融入街区的建设,对非遗产品进行深度发掘与传承,通过商品的销售,让非遗产品成为与现代城市有效融合,成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非遗传承模式不断创新)

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非遗传播面;打造非遗工坊产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夜间集市中植入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功能……普洱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条“非遗+”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普洱非遗,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戴铮、李玉霞)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