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云南普洱“蹚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作者:戴铮责编:曹洋时间:2023-04-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云南省普洱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带动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趋势不断加深,具有极强包容性、产业带动性特点的“文旅+”模式,成为普洱打破多个行业产业发展瓶颈的另一“蹊径”。

(茶山环抱的普洱 思茅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科学、规范、有序、务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构建文旅新格局,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鼓励支持交通、体育、咖啡、康养等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当地文旅企业纷纷推出丰富多样的文旅项目,作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

“文旅+康养”开启“养心养老”旅居新模式

居民消费结构的增长,让原来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旅游市场重心逐渐向以康养度假游偏移,游客追求赶景点、忙拍照的出行方式成为“过去式”,更多游客表示更加青睐体验慢下来、沉淀心灵的养心之旅。

(蓝天碧水的“梅子湖” 李雨霖摄)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普洱丰富而优越的生态环境,普洱也因此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等美誉。

如今,康养旅游新业态成为普洱文旅产业复苏的主力产品。聚焦把普洱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目标,推进茶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康养运动旅游、北回归线文化旅游、“两山”生态旅游,建成一批半山酒店、户外运动品牌和特色旅游小镇,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最适宜的“健康养生之地”和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建设集高端教育、康养、医养、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新区和标杆性项目。普洱端午百草根节、普洱“大三铁”、山地马拉松等体旅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普洱康养文旅的未来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养生胜地北部湿地公园 思茅区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普洱正在打造“养在普洱”城市品牌,初步形成集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构建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力的康养产业发展格局。利用旅游与健康天然的耦合性,普洱市为到普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仅携程网上线普洱相关旅游线路产品达6000余条,生态采摘之旅、茶山溯源之旅等旅游线路广受好评,森林奇妙游、赏樱采茶、马帮民俗体验等精彩项目亮眼吸睛。

“文旅+乡村”让田园美景变“钱景”

随着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普洱乡村业态逐渐丰富,文旅与乡村的结合,赋予了“文旅+乡村”融合发展新的内涵。近三年来,普洱市聚焦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消费需求新趋势,依托10个县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推出一批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乡村节庆于一体的多元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挖掘和拓展乡村旅游带动性,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恬静惬意的老达保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今年以来,宁洱县温泉村红蛋节、思茅区六顺镇白花节、景谷县勐乃村田园美食节等乡村民俗文化节日相继开展,汇集诸多民族文化特色,打卡原汁原味乡村美景,满足了广大游客回归田园、放飞心灵的精神需求。

(那柯里白花青瓦古色古香 张芸源摄)

近些年国家倡导乡村建筑,大力推广乡镇旅游景点,普洱许多乡村抓住这一机会,将原本古老的村子翻新建设,打造成知名旅游景点。《快乐拉祜》唱响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宁洱县那柯里把空余的房间、地道的厨艺、人文景观、农副产品等原有常态资源开发成民宿、马帮美食、特色演艺,乡村旅游的辐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文旅+交通”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

普洱民族众多,每个路段上都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风情村落、人文景色和田园景观。近年来,普洱市将乡村旅游与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在“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乡村建设”等方面做足文章,实现“道路建设”“文化旅游”双提速。

(思茅澜沧高速公路 思茅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把普洱市景区景点“串山连水”,向世人展示了普洱“路到哪里,美丽就到哪里”。公路不但串起了普洱各类优质文旅资源,也打通了“大滇西旅游环线”向下延伸的重要节点,特别是随着普洱2.5小时市域交通时空圈的快速推进,普洱文旅产业优势正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路一景 何新闻摄)

根据普洱交通目前大发展的态势,普洱道路交通条件能够为房车自驾车旅游提供较好的交通硬件支撑。在既有条件下,露营旅游线路、原生态旅游资源等产品设计逐步铺开,吸引了地区周边相应自驾游客源市场,自驾游、房车露营体系逐步成熟。汽车拉力赛、生态徒步、大江野钓等赛事活动也进一步拉动了普洱交通旅游发展。(戴铮)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