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

云南红河县:银发匠心传非遗

作者:佚名责编:君君时间:2023-03-30

老年人是推动“非遗”项目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彝族刺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也不例外。近年来,红河县委老干部局深入挖掘“银发资源”,积极动员广大离退休干部当好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翻译官”“宣传员”和“传承者”,让这些“活体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为保护文化生态环境贡献银发力量。

当好非遗文化“翻译官”

红河县一直坚持“党建引领非遗传承”的工作思路,在迤萨、宝华、乐育等非遗文化聚集地,当地的14名离退休党员组建了3支引导员、“翻译官”小队,协助县委政府深入村寨开展非遗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参与走访收集资料20余次,参与翻译彝语文字材料3万余字,有效的解决了沟通交流不顺畅、文字翻译表达有失误等问题,为非遗文化建设献智出力,助推全县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做好非遗文化“宣传员”

“一座座金山,一层层银阶,它是那么古老神奇,萨拉耶,令人神往的哈尼梯田…”这首带着梯田泥土和稻谷芬芳的《哈尼梯田》,是红河县原政协副主席张江玲最喜欢唱的歌曲。2019年退休后,她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琢磨、优化、传授,她组织带领陪同红河哈尼多声部群众演员到省外参与演出。

无论是天安门广场,还是上海外滩等多个著名景点前,短视频平台记录下张江玲和演员们载歌载舞的画面,而高达100万+的播放量和10万+的点赞,则是观众们给予她们最好的鼓励。“我要一直唱下去、舞下去,通过哈尼歌声和舞蹈展示红河县民族文化的魅力。”张江玲这样说道。

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资深哈尼艺术家,现年65岁的退休干部吴志明和妻子杨发妹深知这个道理,退休后,夫妇俩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红河县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让民族民间音乐、哈尼乐作舞、地鼓舞、民族工艺等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传习馆重点围绕贫困家庭子女,与传承学校合作招徒,亲自指导传授技艺。自2005年传习馆创办至今,共教育培养出200余名学员,部分学员如今成为县文工团顶梁台柱。组建了红河民族文化传习表演队,多次代表省、州、县、到北京等地参加各种文化艺术赛事等活动,原创哈尼族民间多声部音乐合唱《吾处阿哧》、《栽秧山歌》,哈尼族民间鼓舞《大地鼓》等多部作品斩获不同级别金银铜奖数枚。 (红河县委老干部局供稿)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