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君责编:曹洋时间:2023-02-07
在今年昆明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旅游兴市,抓住旅游复苏有利时机,实施“引客入昆”,确保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不低于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
旅游业是云南昆明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云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将昆明建设成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到2025年,昆明市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火车头。
在新发展格局下,昆明如何抓住旅游复苏有利时机,推进旅游兴市?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昆明市五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兔年春节期间,昆明夜经济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和增长点,除了游景区、逛公园,夜游也受到来昆游客青睐。民盟昆明市委会提出集体提案《关于以“文化+”赋能环滇池片区“夜经济”的建议》。建议指出,扶持和利用夜市发展环滇池片区“夜购经济”,谋划一批夜购集市,用非遗夜间集市、民族风味美食等吸引游客欣赏和消费。
通过推行夜间经济发展模式,以滇池山水文化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用艺术链接城市烟火,用光影点亮城市“夜”态,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载体和氛围,用“文化+”打造环滇池片区春城夜间经济名片,让“夜经济”成为城市文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刘起摄)
昆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现代以来,昆明市域内发生了一系列在全省全国,甚至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留下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物遗址、遗存、建筑、史料文献等,是极为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昆明市人大代表龙美光认为,统筹策划实施主题鲜明、线路明晰、常态开放的文旅线路正当其时。
为此,龙美光带来了《关于策划实施我市近现代史重要事件文旅线路的建议》,建议经过认证论证、梳理后,策划实施辛亥革命、滇越铁路、西南联大、飞虎队、南侨机工等主题策划(归并),对各有关遗址、遗存、旧居、纪念馆等实现景点化,形成主题推荐线路,切实做好配套工作,科学编制参观手册、游览指南,疏通主题线路的堵点、难点,确保和便利海内外游客顺利到主题路线参观,并尽最大努力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推促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昆明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昆明正在由以翠湖为中心的“翠湖时代”逐渐转变为“滇池时代”,以翠湖为中心的圈层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体量和精神文化需求,昆明市政协委员何早阳提出,进一步挖掘塑造环滇池文化品牌,构建城市新发展的文化精神。
何早阳建议,通过加大环滇池文化的文学、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来此采风、创作,开展文艺活动,提升市民文化消费需求,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讲好环滇池文化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打造具有滇池特色的文艺精品。
同样关注滇池周边文旅融合发展的昆明市政协委员陈丽娜建议,围绕“滇池”和“睡美人”这一水一山两大本土乡愁品牌,因地制宜,有主次、有切入点地宣传和利用,做到用水映衬山,用山衬托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景。用大IP带动一系列文化点,打造一条闭环环滇旅游线路,将滇池周边的文化景点集中串联起来,让旅客用两天左右的时间来深度体验,将外省、外国的游客留在昆明,把过去的游览观光提升为养眼又养心的文化之旅。
过去一年,昆明积极培育半山酒店、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旅游业复苏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游客2.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44.8亿元。
(石林风景区供图)
在昆明市政协委员严媛看来,昆明应抢抓机遇提振旅游业。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多个环节全面增长。提升服务体验,树立“宾至如归”的泛旅游服务品牌意识,打造昆明旅游服务形象,真正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加强文旅宣传,通过线上直播、在电影和综艺节目中融入云南文化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
昆明市人大代表蔺瑾则表示,通过打造公共区域的立体绿化景观,塑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特色景点,成为摄影网红打卡地,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观光旅游,让“春城绿”成为“昆明蓝”之后的又一昆明旅游“金字招牌”。
“昆明因其自身的区位优势,让其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节点城市。”昆明市人大代表李艾奚提出,昆明应加速推进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把昆明打造成南亚东南亚黄金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助推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
李艾奚表示,要积极拓展开放格局,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将世界旅游目的地作为重要的开放载体平台来打造,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旅游成为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加快组建南亚东南亚黄金旅游圈重要节点联盟城市,最大化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云南的旅游辐射作用。(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