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

白露三候:看云南万物有灵

作者:彭希然责编:曹洋时间:2022-09-15

候鸟南飞,白露已至。萋萋芳草逐渐湮没,但是天空中的“鸟道”,在此时进入了一年中的“流量高峰”。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和燕子南飞避寒,百鸟感知到萧瑟之气,纷纷储备食物准备过冬。白露的三候都与鸟有关。

作为生态环境移动的“晴雨表”,候鸟种群多寡、迁徙路线的变化都反映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成为检验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指标。

(大杓鹬 温跃东摄)

随着云南湿地的恢复,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其中,滇西北迪庆州的纳帕海是黑鹳的重要越冬地;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了包括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内的上万只候鸟来越冬;昆明附近的滇池已成为红嘴鸥的主要秋日南迁越冬之地。

云南,候鸟“伊甸园”

9月,随着天气转凉,候鸟迁徙也拉开了大幕。大量的候鸟飞到云南越冬,聚居在大大小小栖息地中,正是观鸟的最佳季节。

(黑尾塍鹬 钱文拍摄)

走进香格里拉帕纳海,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这里越冬,成为黑鹳种群最大、最集中、最为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候鸟们翩跹而至,凤头䴙䴘、骨顶鸡等候鸟在纳帕海繁殖成为留鸟。

昆明滇池最著名的鸟景观自然就是红嘴鸥。从1985年红嘴鸥首次光临昆明至今,这些白色的精灵把昆明当成了第二故乡。每年不远万里飞越重洋到过昆明越冬。

(彩鹮 蔡庆彪摄)

随着云南保山青华海湿地公园的恢复,这里吸引了包括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内的近万只候鸟到青华海越冬,部分原属候鸟的物种成了湿地公园内“安家落户”的留鸟,可以看到彩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杓鹬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昭通大山包是云南著名的黑颈鹤保护区。黑颈鹤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15种鹤中唯一终身栖居于高原的鹤。每年11月后,高傲的黑颈鹤都会如约而至,在保护区内大海子和仙鹤湖,冰天雪地、玉宇琼花,晶莹剔透的世界里上演年度大片“鹤之舞”。

守护云南本土鸟类

云南鸟类资源异常丰富,800余个鸟类物种分布在云南各地。近年来,云南省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实施绿孔雀、黑颈鹤等一批濒危鸟类人工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等保护措施,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

(绿孔雀 双柏县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

作为云南特有物种,绿孔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十三五”以来,以累计投入1227万专项资金,加大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绿孔雀野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犀鸟是典型的热带森林鸟类,迄今为止我国共记录到5种犀鸟,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双角犀鸟、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在德宏州盈江县有稳定繁殖记录,盈江县因此有“中国犀鸟谷”的美誉。其中,双角犀鸟是一夫一妻制,在育雏期间雄鸟遭遇不测,雌鸟和幼鸟也将在劫难逃,所以人们把他们视为“爱情鸟”,景颇人民将其视为本民族的神鸟。

(琵嘴鸭 蔡庆彪摄)

云南以观鸟团体为主的民间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参与鸟类调查,为保护物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政策依据。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头潜鸭、黑颈鹤珍稀鸟类来到云南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群鸟汇聚的天然王国,人鸟关系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观鸟”经济促生态致富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云南不少地区开始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着手打造观鸟类旅游精品。保山百花岭,盈江大谷地、思茅芒坝等地,通过建设观鸟基地,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导游等服务,发展与观鸟相关的产业链,打响“观鸟游”品牌,既致富了村民的生活,也促使人们保护生态意识的转变,村民实现由“猎鸟人”到“护鸟人”的角色转变。

(红嘴相思鸟)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鸟类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保山百花岭村通过发展“观鸟”旅游经济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之路,成为将生物多样性资源合理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赢得“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

此外,环滇池观鸟节、高黎贡山国际观鸟节、香格里拉冬季国际观鸟节等观鸟节举办,为云南的观鸟摄影旅游、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领略云南新奇、独特、美丽、丰富多样的鸟类资源,推动云南生态旅游品牌走出去。(彭希然)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