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10位威高人在上海的1272个小时

作者:佚名责编:君君时间:2022-06-06

“上海回来了”。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住宅小区恢复出入,市内公共交通恢复基本运行。

在这座城市正全力“归来”时,圆满完成战疫任务的援沪医疗队和志愿者们正陆续踏上归程。

5月25日,虹桥火车站,上海浦南医院血透室护士长姚春英依次拥抱威高援沪血透医疗队队员,道别的话语中满是感谢与不舍。

这熟悉的一幕还发生在4月4日,就在医疗队赶到上海的第二天,姚春英在医院血透室迎接:同样的人,同样的拥抱,话语透出的则是急切和希望。

一迎一送,由春到夏。

53天,1272个小时,威高援沪血透医疗队10名队员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南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救治患者2500余人,治疗4600多人次,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400多次。

姚春英在虹桥火车站与医疗队拥抱道别

她走到每个病房门口,不停地说“有救了!”

返回济南一周了,52岁的韩志双感觉自己的心还在上海,脑子里经常闪过浦南医院血透室每一位患者的模样。

韩志双是济南威高肾科医院副主任护师,也是威高集团援沪血透首批医疗队队长。

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的她,至今忘不了刚走进浦南医院血透室的那一幕:40多岁的患者忻琪激动得哭了,顺着走廊快步走到每个病房门口,不停地说,“外援来了,有人来帮助我们了!”

“她跑过来搂住我,说还要到病患群里发消息,告诉大伙儿‘有救了’”,韩志双说,在那一刻,她就觉得他们来对了,来得值了!

4月2日凌晨,接到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发布的紧急招募血透工作志愿者通知,威高医疗控股公司仅用20分钟,就从自愿报名的医护人员中选定了首批医疗队成员。

考虑到战疫支援的特点,既考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又考验体力,医疗队成员均是从威高各地血透中心精选出的强将精兵。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曾两次维和、三地抗疫的济南威高肾科医院副主任护师韩志双,牟平威高血液净化中心住院医师、80后医护骨干李晓阳;也有年轻力壮、朝气蓬勃的95后年轻队员:济南威高肾科医院助理医师陈林飞,威高淄川透析中心护士刘鑫、宋谊萍。

几位95后队员虽然年轻,却已经久经历练。

25岁的刘鑫不仅曾在淄川社区做过防疫医护志愿者,还作为威高血透医疗队员支援过滨州疫情时期血透工作。

队员们在主动报名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家人的担心。医生李晓阳的女儿刚满3岁,家里老人很不放心。“好在老婆很支持工作,她本身也是干临床的,所以知道轻重。”李晓阳说,就是要辛苦妻子撑起一家老少。

刘鑫则借用同行的队员劝住了家人:一起去的还有比她更小的1998年的宋谊萍呢。“我不去,他不去,那就没人去(援助)了呀!”

4月3日,经过威高济南肾科医院院长孟建中的培训指导,首批由山东三地威高血透中心组成的特殊医疗队,自带防疫装备和药品,紧急抵达上海。彼时的上海,众多肾病患者亟需血透,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有的医护已经连续20多天没能好好休息。

对于血透患者来说,规律透析就是生命,一旦透析中断,生命随时堪忧。威高血透医疗队的到来,不仅会大大减轻医院的治疗压力,更给亟待透析的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陈林飞告诉记者,肾病患者每周要进行三次规律透析,每次四小时。“我们到那里后发现,很多患者每周只能透析两次,有人甚至接近一周没有治疗,不能透析就不敢进食,患者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身体已经十分虚弱。”

因为对口援助医院的透析病房是紧急搭建,只有CRRT床边透析设备,而这在平时连锁血液透析中心并不常用,导致许多当地护士都不会操作。韩志双他们到岗后立即展开培训,迅速掌握各种设备操作方式,第二天就正式上岗。

“这个从0到1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陈林飞介绍,因为各个病房的设备种类不一,医护们需要短时间内掌握每一种操作方式,在高强度的工作和高风险的环境之下,医护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短暂的适应期后,威高血透医疗队就开始承担起援助医院急诊、ICU、肾内科病房,以及抢救120中途转来的危重患者的大部分血透工作。“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把我们医院这一摊儿给顶起来了!”医疗队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让上海浦南医院血透室主任漆映辉、护士长姚春英赞叹不已。

医疗队参与抢救一名高血压心律失常患者

除了疫情,基础病也不容忽视

威高血透医疗队面对的患者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多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加之此前因疫情影响血透不及时,常常出现危急状况。

李晓阳回忆,刚到上海时医院医护严重不足,一间十个人的病房只有一个护士。为了确保病患们平安,他就自己默默增加查房的频次,“经常到病房看一看,患者们也会有安全感,我们也放心。”

到浦南医院工作的第三天,李晓阳就碰到了危急病患。

4月5日,李晓阳接治了一位85岁的患者,第一次查房时他就格外注意这位高龄患者,因为患者透析脱水不耐受。

于是,他一边叮嘱护士多加关注病患情况,一边隔几分钟就前来病房查看。患者第一次量血压还显示正常,但李晓阳凭借医生的经验和敏感,紧接着安排第二次血压测量。

“不好,这位患者没有意识了!”还没等量完血压,患者就出现异常,意识昏迷。李晓阳马上进行救治,身着防护服没办法把听诊器插到耳朵里,非常影响判断,于是他就一边心脏听诊,一边摸脉搏。

发现患者心脏听诊几乎听不到声音,脉搏摸不到,李晓阳马上安排紧急抢救。因为患者存在舌后坠和心脏骤停的危险,他迅速用压舌板解除患者呼吸道阻碍,紧急进行胸部按压,并安排护士为患者回输生理盐水,增加回心血量。

惊险4分钟后,患者舌后坠堵住呼吸道的症状解除,心率慢慢恢复,血压也逐渐正常。争分夺秒中,这位85岁的老人被成功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高龄患者病情危急,而且医生在防护服的束缚下,急救期间任何一个动作或者力度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恰好在旁边,危险解除得比较顺利。”李晓阳说。而正是这个“恰好”,是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医者仁心的主动干预,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韩志双累瘫在椅子上睡着了

让防护服“干满”6小时

志愿者拍下了一张照片:一位医护人员累得瘫坐在椅子上,靠着墙角睡着了。

照片的主人公是韩志双,那一天,是她到上海的第44天。

自到达上海后,韩志双和同事便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人每天平均服务5至8名血液透析患者,睡眠不足5小时。“那天中午忙完了工作,就想坐在外面休息一下,谁知刚坐下就睡着了。”

因为经验丰富,威高援沪医护队员都被紧急分配在了有密接患病和阳性病例的隔离医院。“刚开始一个月,每天都有阳性病例检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风险和强度都更超乎常人。

队员们负责透析患者的全程治疗与护理。陈林飞医生和刘鑫、宋谊萍护士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支援应急血液透析室,三人一天要做至少22名患者的透析作业和看护,战线拉得比较长。而患者身边不能离开人,他们的工作时间常要超时。

早上7:20赶到医院,晚上7点离开医院,这是他们在医院的工作时间。“早餐一碗白粥、两个鸡蛋,要撑大半天,对体力、精力、脑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陈林飞告诉记者,防护服能提供最高6小时防护时间,医护们常常要把这个时间“干满”才收工。

每天只有一次更换防护服的时间,大家要在这期间抓紧时间吃饭、上厕所。“这一天下来,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喝水的,长时间穿着全套防护装备,胸闷气短是在所难免的,我可能年纪大了,有时会觉得心慌得很。”韩志双说。

晚班护士工作到凌晨两点都是常态,尤其第一个周特别忙,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吃饭都是争分夺秒,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吃上一顿饭也是常有的事情。

不仅工作时间长,医护们的工作任务也比平常要高很多。为了能熟悉设备,她们往往都要下班后给自己“加作业”,上网查资料、互相沟通学习,争做“最强大脑”。

更困难的是,CRRT设备透析配置液都需要护士们自己搬运。

一个患者一天要用4-8袋配置液,一袋配置液4升,护士们不仅要把每人的配置液扛到病房,透析后还要把废液搬运到废液间,每天就这样搬着约20斤的液体来回跑。

“我们这些孩子都瘦瘦小小的,最瘦的护士还不到一百斤,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把威高队员们称呼为孩子的队长韩志双,说起这些医护们是又骄傲,又心疼。

而队员们却更心疼他们的队长。

在援沪之前,52岁的韩志双刚从福建到芝罘,接着赶赴济南,又转战上海,辗转三地援助受疫情影响的血透工作。从上海撤离之后,她才有时间在隔离酒店治疗因繁忙工作引发的腱鞘炎。

在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支援的医疗队

兼职心理辅导师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来自成都威高肾病医院的女医师马晓宁被称为“最美寸头医生”。

“穿脱防护服也方便,还减少感染风险。”马晓宁摘下帽子,露出的是紧贴头皮的板寸。

马晓宁作为威高第二批援沪血透医疗队队员,在4月11日和4名同事从四川各地奔赴上海。

第二批队伍同样是既有业务骨干又有年轻力量:38岁的什邡威高血液透析中心主管护师吴冬梅,43岁的成都威高肾病医院主治医师马晓宁,49岁的双流威高血液透析中心主管护师杨雪芹护航,青白江威高血液透析中心护师卢霜和新都威高血液透析中心护师蒲雪仙则是两名90后。

临行前,一向爱美的马晓宁为了便于防疫防护,毅然走进了理发店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

“什么!你要剃成短寸头?不是在开玩笑吧?”理发师不可思议地看着马晓宁。

看着留着多年的长发,马晓宁也很惋惜。但为了对防疫和患者负责,她还是对理发师说:剪!

理发师得知原因后很是感动,在付款结账时,他死死挡住收款码,不肯收钱。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晓宁她们一起负责救治感染重症的血透患者。这些患者病情重、发展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有专业素养,而且医院对院感要求也很严格。

吴冬梅是第二批援沪抗疫医疗队队长,她带领着杨雪芹、卢霜、蒲雪仙,4人一天要负责40多台透析作业和看护。

她们每天穿着防护服、防护衣、工作服,戴着防护眼镜和面罩、三层手套,包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气。一天下来,手被勒得发白发胀,防护服里面的汗水汇聚在一起,贴在身上。

由于长时间潮湿浸透,她们经常皮肤又涩又痒,发红起痱。医护人员们长期忍受被蚂蚁啃噬般的痛苦,却不敢抓挠,因为一旦抓破感染,就会影响工作——对她们而言,这更是大事。

因为疫情家属无法陪护,病患们生理和心理状况往往都比较差。

吴冬梅和队员们不仅要忙于救治,平时更常常抚慰病患,调整他们的情绪。密接患者的心理煎熬是最大的,从他们一双双对生命的热切和充满忧郁的眼神中,队员们深深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责任。

队员们不仅对各种型号和品牌的血透设备操作纯熟,在治疗中还要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要对重症病患进行贴身护理,帮其处理大小便等。

吴冬梅说,患者虽然看不到他们防护服下的脸,但一定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在他们看来,一个坚定和鼓励的眼神、一个和蔼与关心的问候、一个熟练而充满自信的操作,都能给患者带来身心的鼓舞,把患者从无助中解脱出来,带给患者莫大的安慰。

朝夕相处,患者症状变化,牵动着队员们的心。

88岁的老军人向韩志双敬礼

88岁老班长的敬礼

在上海期间,韩志双随身带着一本“抗疫笔记”。上面记录着医疗队的援沪日常、工作总结和抗疫感悟。

最让韩志双难以忘怀的,是一位88岁的病患。

老人是一位1948年入伍的老军人,转入浦南医院时刚刚新冠病毒检测阳转阴。看到这位久经沧桑的老英雄,同样是退伍军人的韩志双忍不住对他多加关怀,忙碌间隙就给老人教授肾病知识,叮嘱他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

得知韩志双是前来援助的医护志愿者,老人很是激动,硬是从病床站起来给韩志双敬了个军礼。

“88岁的老班长给我敬礼,我当时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这个曾两次参加南苏丹维和医疗队的护士长,在部队医院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的坚强战士,被这样的真情温暖到破防。

这样的温暖都被队员们记在心底。疫情期间物资紧张,那位曾经激动拥抱威高抗疫医疗队的患者忻琪担心援助队物资不足,主动帮医护们团购蔬菜、日常用品。

在威高集团援沪血透医疗队完成任务离开时,忻琪还给每位队员送去一个表示感谢的钥匙挂件,上面印着每位队员们的名字。这成为威高医疗队队员们珍藏的“勋章”。

韩志双他们心里明白,病患们对他们的敬意和温暖,既是对他们在前线工作的认可,也是对“强大后方”整个威高集团的认可。

他们出发前,威高连锁透析中心为队员们备足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帽、营养品……确保队员们能安全奋战。援助期间,无论是工作问题,还是生活困难,威高大本营每天都会和队员们视频沟通。

在韩志双看来,他们拥有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威高战友。

由春到夏,威高援沪医疗队员们奋战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浦南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整整53天,1272个小时,赢得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的公开表彰和感谢信。

1272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韩志双和她的战友们,现在聚在一起时,都会争着讲那段时间的故事,像一个个电影画面,不停闪回:

患者冲过来的“熊抱”,上海同行脸上的泪水,透析病人被救治后灿烂的笑脸,88岁老军人庄重的敬礼,护士节上海同行带来的蛋糕,患者递过来的一瓶水。

还有,临行前,忻琪送来的标记着他们每个人名字的小挂件……

患者送给医疗队的钥匙扣,印着每个队员的名字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