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

华为年报透出逆势突围新路径

作者:王攀 陈宇轩 吴蔚责编:沈晔时间:2022-03-31

潘悦 制图

重重压力之下,华为交出了一份颇有看点的年度报告:不仅净利润实现75.9%的高增长,而且华为云、数字能源等新业务快速成长,表明华为布局调整已经显露出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而这种新动能的根基正在于华为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着眼长远布局未来,探索出一条逆势突围的新路径。

稳健经营:供应链承压之下稳步发展

“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运营商业务表现稳定,企业业务稳健增长,终端业务快速拓展新产业,生态建设进入快车道。”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3月28日举行的华为年报发布会上如此评价2021年的“成绩单”。

这份备受关注的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华为实现收入6368亿元,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经营性现金流快速增长,达到597亿元,资产负债率57.8%,相比上一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分析年报时表示,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直观地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在持续增强,公司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在同步提升。这是华为能够保证在未来长期持续投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从资产结构中也可以看到,华为将近99%的资产是有形资产,这样的资产布局是符合华为公司一直以来稳健投资、内生化发展的业务策略。

“从收入、利润、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这几个维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华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强,公司财务的韧性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孟晚舟说。

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年报还显示,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主营业务)稳健发展。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占比为44.2%,受益于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保持稳健,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企业业务收入占比16.1%,借助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的势头,实现持续增长,2021年销售收入1024亿元,华为云、数字能源等新兴业务板块收入增长超过30%;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38.2%,实现销售收入2434亿元,在手机、平板、PC这三个受限业务领域的收入出现了下滑,但可穿戴设备、智慧屏等业务收入增长超过30%。

此外,华为云、数字能源、煤矿港口公路军团、智能汽车部件等新业务快速成长,生态发展进入快车道。

至于华为整体收入规模的下降,孟晚舟坦言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过去三年华为在供应连续性上是持续承压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是运营商业务与全球5G建设的周期紧密相关,中国经过2020年5G建设高峰,到2021年有所放缓;三是华为和全球所有企业一样,在疫情下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3月28日,华为公司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介绍2021年经营情况。新华社发

积蓄动能:高强度研发投入积淀潜力

年报显示,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研发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达到22.4%,为近十年来的最高位。从2012年至2021年的研发投入数据可以看到,华为早在2013年的研发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是13.2%,到了2021年占比已经达到22.4%。十年来,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

最新发布的《欧盟2021年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显示,华为研发投入居全球第二,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时,华为还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 2021年12月31日,华为在全球持有的有效授权专利超11万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

在华为,研发的投资不受利润的约束,这是一贯坚持的做法。华为年收入的10%固定投入到研发领域,这一条写进了华为的“基本法”。孟晚舟表示,华为的真正价值在于长期在研发领域的投资所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研发能力、研发队伍、研发平台,这才是华为公司构建长期持续竞争力的一个核心。

郭平表示,华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研发领域持续的强力投资。过去几年,华为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和技术的创新,华为也正在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性研究。面向未来,华为还会继续保持高强度投入,华为的问题不是靠节衣缩食能解决的,华为要进行系统架构的优化、软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论的探索。同时通过解决技术和工艺的难题,构建一个高度可信、可靠的供应链。

这些投入主要是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架构的优化、软件性能的提升、基础理论的探索。目前华为面临先进工艺不可获得的困难,要生存就必须加大战略投入,在单点技术领先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地寻求系统的突破。华为主力通信产品采用多核的结构,支撑软件架构的重构和性能的倍增,相当于为芯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能够增强华为持续的供应能力,比如用面积换性能、用堆叠换性能,使得不那么先进的工艺也能够持续华为在未来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

谋定未来:以人才浓度对抗技术难度

人才、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近年来,华为已经签约283位“天才少年”和优秀应届毕业生2.6万人。在《福布斯》2021年全球最佳雇主排行中,华为位列第八,反映出华为对人才的吸引力。

郭平透露,华为总结了ICT行业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世界级的人才一起来共同攻克这些世界级的难题。华为提出让天才成群而来,让专家在关键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人尽其才,让他们在科学领域中横冲直撞,以人才的浓度对抗技术的难度,持续地推动理论、架构和软件的创新。

郭平还表示,华为也正以开放的心态在全球实现技术能力的布局,贴近学术源头,与全球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已经在学校附近建立了搜索、牵引、开放、思辨的“黄大年茶思屋”,向全社会开放。这也是华为科学家交流的通道,启发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共同建立面向未来的灯塔。“华为将沿着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进,依靠人才、科研和创新精神三要素,持续加大投入,力求实现基础理论、架构和软件的技术底座重构,构筑长期竞争力。”

此外,华为在生态方面也持续加大投入。郭平介绍,相比传统产业,华为云、计算、智能终端和智能汽车离开开发者和生态伙伴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过去几年,尽管面临了很多挑战,华为仍然获得了全球800多万开发者的喜爱和支持,他们正采用华为开放的平台、开源的软件和丰富的工具提升开发能力和效率。“在ICT系统方面,华为捐献了欧拉,支撑商用了100万套,在人工智能框架方面持续耕耘,目前下载量已经超过了百万,性能逐渐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未来还将继续稳步推进。在终端方面,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在去年已经达到2.2亿台,第三方生态设备发货也超过了1.15亿。未来华为将会汇聚全行业,共筑繁荣的鸿蒙、欧拉和昇思的生态。”

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国未来的重中之重,而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科技企业特别是领军科技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以煤炭行业为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近期行业也正在加速引入智能化手段,提升煤矿作业安全。作为ICT基础设施的提供商,华为着力利用ICT技术,帮助行业解决问题,打造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智能控制的智能矿山。比如,用全景视频的方式,减少中采面的人员数量,用无人驾驶技术替代矿山司机,采用智能巡检设备降低作业风险。

“在大量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我们把光伏系统打造成智能光伏发电机,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产生更多的电能。去年我们逆变器强大的并网能力,帮助青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2GW的光伏电站,成功并网,电站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相当于8000个足球场大小,每年可以发电50亿度,可以供全北京城的人用电差不多半个月。同时,电站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放羊,让荒漠变成了绿洲。”郭平说。

在智能汽车领域,郭平再次强调了“华为不造车”,而是“要把30多年积累的ICT能力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据介绍,华为现在已经构建了七大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汽车的零部件,通过Huawei Inside和智选模式为车企提供解决方案。“我们与国内外多个车企进行了深度合作,助力客户造好车,并且实现商业成功。在新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下,华为坚持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经过这两年多的发展,我们已经与300多家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的投入,携手伙伴加速汽车产业智能化的进展。”

华为的韧性溢出刚性崛起

“华为的最大财富是人才储存、思想储存、理论储存、工程储存和方法储存,以及我们内部流程管理的高效有序的储存。这些才是靓丽财报背后华为真正的价值。”当回国后首次公开露面的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柔和而坚定地如此总结陈辞,似在宣告重压之下的华为已然破茧成蝶。

2021年注定是华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面对重重压力,华为仍然以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回应了外界所有质疑: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上升75.9%;经营性现金流597亿元,同比上升69.4%;资产负债率57.8%,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两升一降”之间,显示出华为财务的韧性持续加强。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的增长,其中净现金额高达2412亿元,同比增长11.9%,直观地表明华为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持续增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同步提升。

一个具有较强韧性的经济实体,通常会有较快的恢复速度和高于一般经济实体摆脱困境的发展程度。华为正是这样一个典范。尽管在手机、平板、PC这三个受限的业务领域出现了营收下滑,但其穿戴设备、大屏等几类业务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增长率超过了30%。新兴业务如华为云、数字能源收入增长也都超过了30%。“不仅活下来,而且有质量地活下来”,面对先进工艺不可获得的困难,在单点技术领先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系统的突破,显现出华为强大的生存智慧和生存能力。

华为的韧性还体现在内部的管理。孟晚舟透露,一方面,华为对产品的销售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销售毛利率得到较好提升;另一方面,对供应计划进行了更好的协同管理,极大地改善了从订单到收入的整个周期。与此同时,由于华为在ICT领域持续的技术积累,通过数字化运营极大地推动了内部作业效率的提升。总体而言,2021年华为的销管费用下降了近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这种韧性的是华为在研发投入上的坚持,而这正是华为的刚性所在。“研发的投资不受利润的约束”,华为一贯坚持的做法是将年收入的10%固定投入到研发领域,到2021年,研发投入占整体收入规模的比例已经高达22.4%,位列全球第二。华为始终认为以收入作为基线进行研发投入,无论利润高低,华为都始终坚持这一点。正如孟晚舟所言:“我们不会站在股东的角度去管理利润,而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关注我们未来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华为坚持的研发投入不仅是在工程和技术的创新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性研究。据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介绍,华为正在努力推动基础理论、架构和软件三个方向的重构。首先是理论重构,在进一步逼近香农极限的同时,也研究语义通信等等新理论,尝试超越香农极限,为通信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是架构重构,在通信领域,将无线和光的技术充分地协同,引入光电融合技术,解决无线超高频、超大带宽、超高速的问题,并突破未来芯片面临的工艺瓶颈;在计算架构方面,正在设计一个对等的架构,利用灵衢总线,让GPU、NPU以及全新的硬件都能够支撑AI业务的大发展。第三是软件重构,提升了软件的优先级,梳理了基础软件的技术体系,通过鸿蒙、欧拉更有效地发挥多样化硬件的算力潜能。这使得华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住世界一流的产品竞争力。

“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加大投入,这样我们才有未来。”诚如郭平所言,正是坚持在根技术上的刚性投入,使华为保持了竞争力的领先。郭平举了两个例子,现有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算力,耗电量高,面临工艺提升的瓶颈和先进工艺的压力,而华为研发团队创新性地用加法神经网络来替代传统的大容量的乘法计算的人工智能网络,在保持关键人工智能能力的前提下,计算功耗可以下降88%,对应的电路面积可以下降76%;针对人流密集场景中Wifi流量爆发后干扰严重的问题,在制造工艺受限的情况下,华为研发团队在架构上创新用智能天线技术做成一个个虚拟的灯罩,在同样的高密空间,数据吞吐量可以提升50%以上,有效提升Wifi系统的使用体验。这意味着华为的产品将更能适应智能时代、功能强大,并且耗电量更低。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提出华为发展的基本逻辑: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在方向上,华为现在看到是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华为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重组,适应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和碳中和的大趋势。而在组织上,人才、科研和创新精神是华为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在孟晚舟看来,2021年对华为而言也许已经穿过了这次劫难的黑障区,这与全体员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华为的队伍在这三年的持续承压中更加团结,华为的战略也在这三年中变得更加清晰。

真正的强大来源于内在的笃定、从容和谦卑。面向未来,华为依然会加大在人才、研发领域的投入,会通过“技术强度+人才浓度”来保证持续创新能力,会在新场景里面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以创新引领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正是中国经济结构之变的深层逻辑。而华为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展现出来的韧性与刚性,也正是中国经济保持长久活力的深层动力之一。

正如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所言,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能掀起全球波澜的原因,一个通信公司的崛起意味着我们的半导体与软件产业的崛起,这种崛起的实质是中国整个电子产业的崛起。毋庸置疑的是,华为的重构将是一个新技术时代的转型,“双碳”等中国未来战略性目标的达成一定是在科技取得大的突破之下才能完成,华为未来势不可当。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