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普洱澜沧:传承热爱拉祜文化 党员引领共同致富

作者:李斯 陈清清责编:君君时间:2022-03-10

“这是拉祜挂包,用彩色线织成布,在缝制成挂包,原先是我们拉祜族自织自用或是互赠亲友的礼物。”李晓花拿着拉祜挂包介绍说。

李晓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澜沧拉祜雅米(女孩),热爱传统拉祜文化的她从小就喜欢缝制拉祜服饰,谦虚好学的她20岁左右便能独立完成拉祜族服饰制作。“1998年我去昆明商场,里面有很多穿着民族服饰的洋娃娃,可就是没有着拉祜族服饰的洋娃娃。”李晓花为此暗下决心,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拉祜族,了解拉祜族服饰。

“起初,我只是在家缝制拉祜族服饰和挂包,到街上摆摊售卖。随着拉祜族服饰热销,生意也逐渐好起来”。2010年10月,李晓花创办了兰花花民族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由家庭作坊式经营到规范化门店销售,“拉祜族服饰色彩鲜艳,但样式比较单一,市场前景不是很乐观。”如何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成为李晓花需要解决问题“拉祜族服饰原有特色不能丢,但也要迎合当前市场销售喜好。”为此,李晓花走访祜族聚居的村寨广泛收集各种特征鲜明的传统拉祜族服饰,回来进行认真的分类、比对和存档,着手学习设计符合当前潮流、市场喜好的拉祜族服饰。如今,李晓花设计并制作的拉祜族服装在省市比赛中荣获大小殊荣,成为澜沧县一家影响比较大,知名度、信誉度较高的少数民族服饰制作公司。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脱贫奔康才是路。”2012年9月在澜沧县个私党支部教育培养下,李晓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成为党员以后,深知自己责任更重了。”在个私党支部的帮助下,李晓花申请到国家贴息的200万元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在澜沧县勐滨村松山林创办“兰花花民族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传承人+党员+致富带头人”技艺传承,制定“3+3”的模式,即“手艺要高、原料要好、质量要优”的标准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明确拉祜族服饰质量要求和合作社管理模式。合作社通过“3+3”模式,积极主动对接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开展“订单式”生产,将订单产品发给农户来做,合作社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并回收,统一商标进行销售。

“希望更多小姐妹加入到我们合作社,通过制作拉祜族服饰致富。”合作社成立以后,李晓花毫无保留的把拉祜族服饰、挂包等制作技艺手把手教授给前来学习妇女们,年龄稍大的就教她们做缝纫等一些简单的工作,年轻的就让他们从设计、织布、缝纫等入手,学习一整套的流程。

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30户农户进行民族服装制作,人均增收1万余元,“接来下,我们将以抖音、微信等平台,探索直播带货模式,提高拉祜族服饰品牌知名度。”李晓花从技艺传承,到带动致富,将拉祜族服饰技艺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把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我以前在家也会制作拉祜族服饰进行售卖,但收入不是很高。自从我加入花姐合作社以后,2021年我家仅拉祜族服饰销售就达2万余元。”社员罗娜发笑着说。

“我们通过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优势,凝聚党员力量,聚焦企业带头引领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创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人才作用发挥出来,将组织优势、党员先锋模范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同时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阵地,引领各项产业有序发展。”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组织工委书记刘勇说。(李斯陈清清澜沧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文章来源:中国网